
FreeDogs:AI 驱动的去中心化 Meme 生态革命
FreeDogs 是一个以 AIGC 技术和 AI 智能代理为核心的去中心化平台。撰文:Sleepy LabsFreeDogs 是一个以 AIGC 技术和 AI 智能代理为核心的去中心化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它是对 Meme 文化的全新定义,旨在推动这一文化在数字世界中的智能化传播与进化。通过结合自动化内容创作、智能传播和社群交互,FreeDogs 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人工运营到 AI 自主驱动的蜕变。这个过程并非偶然,而是 FreeDogs 持续构建的去中心化叙事引擎的核心成果。它通过 Meme 裂变与 OTA 策略的有机结合,建立了高效的智能传播生态。随着这一生态的扩展,FreeDogs 赋能了社区成员共同创作叙事的能力,推动了 Meme 文化的全球传播。阶段性成果与亮点概览1.1 关键里程碑回顾1.2 核心指标与平台表现概览游戏收入:位列 Telegram Grossing Apps 全球收入榜 Top 10用户总量:2000 万DAU:150 万代币发行机制与经济模型2.1 代币分配2.2 $FREEDOG 的价值逻辑与生态定位$FREEDOG 是 FreeDogs 生态的原生代币,在多个维度中发挥关键作用:赋能机制:构建社区激励与治理体系$FREEDOG 通过量化用户行为价值实现精准激励,同时作为治理代币驱动平台决策机制。功能拓展:支撑多元化生态价值流动作为平台多模块间的核心价值媒介,$FREEDOG 通过支持 NFT 资产交易、AI 模块解锁等关键功能,构建起多场景循环流通体系,无缝连接用户与平台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以可控通缩提升资产信用$FREEDOG 采用动态回购与定期销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精准调控流通量增长,构建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代币经济体系。这一机制既抑制通胀风险,又为持有者提供价值支撑。战略远景:作为去中心化 AI 系统的底层资产$FREEDOG 正从社区激励工具向 AI 经济基础设施演进,通过支持多链扩展和智能体网络,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价值的关键枢纽。 随着生态扩展,$FREEDOG 正发展为集流通、治理与价值存储于一体的核心资产。其价值由三大支柱支撑:生态规模增长、智能体网络协同及社区共识深化。空投发放与生态激励活动3.1 空投发放概览 FreeDogs 将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 12:00(UTC)启动首轮代币空投,标志着其代币经济体系正式进入流通阶段。本次空投将通过 BNB Smart Chain(BSC)网络执行,项目代币同步上线三大国际交易所:KuCoin、Gate.io 和 CoinEx。3.2「FreeTheAgents」 联合空投周生态激励活动 在 $FREEDOG 空投上线之际,FreeDogs 联合 Gooduck、Port3、Ton.AI、AIVille 与 Cooker 发起「FreeTheAgents」联合空投周,打造跨生态多项目协同激励计划。其中,Gooduck 凭借创新玩法成为亮点。作为 Telegram 上首个 AI 驱动的预测激励平台,Gooduck 将智能预测与链上奖励结合,开创「预测即价值」的全新体验——兼具趣味性与实用回报。本次活动通过一站式平台整合多项目空投流程,用户仅需一次交互即可领取五项目代币或积分,免除重复验证,大幅降低参与门槛。机制设计实现三大突破: 资源联动:最大化生态协同效应 叙事协同:强化项目间价值关联 身份互通:建立统一用户激励体系这不仅延续 FreeDogs 的社区共建理念,更为 Web3 用户激励提供了可持续实践范本。FreeDogs 发展路线图:从基建到生态爆发2024:基础建设阶段2024 年完成去中心化平台基础架构开发并上线 Beta 版本,与 BNB Chain 等 8 家生态达成战略合作,通过种子计划构建初始用户社群,同步搭建 AI 训练框架,为 2025 年代币化奠定基础。2025:生态扩张阶段2025 年 Q1 • 完成 GameFi+AI+Meme 三位一体的游戏生态升级 • 正式部署 AI Agent 系统,优化内容推荐与用户交互体验 • 启动合作伙伴计划,联合 KOL 拓展生态影响力 • 参与 BNB Chain AI Hackathon 技术大赛 2025 年 Q2-Q3 • 实现全链上可追溯操作,提升平台透明度 • 建立 AI 驱动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运营体系 • 正式发行平台代币,构建通证经济生态 2025 年 Q4 • 启动 DAO 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民主决策 • 开放用户提案与投票系统,强化平台自治 社区网站:https://app.freedogs.bot/X(Twitter):https://x.com/theFreeDogs_botTelegram bot:https://t.me/theFreeDogs_bot/app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FreeDogs_ANN
BNB Chain
Web3
空投

RFC:从马斯克 Meme 到控筹阴谋?一场狂欢背后的真相
3 月 7 日,当整个加密市场在暴跌中哀嚎时,一个名为「RFC」(Retard Finder Coin)的 Meme 项目却逆势而起,48 小时内价格飙升超过 200%,市值一度逼近 3000 万美元。在低迷行情中,它成为了投资者争相追逐的「狂欢之光」。然而,RFC 的热度背后,真的是社区驱动的奇迹,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操纵游戏? M7 Research 的链上分析揭示出一个不为人知的筹码分布真相。$RFC 背景:一场 Meme 狂欢的崛起RFC 的社交账号「Retard Finder」以抨击「白左」、支持特朗普的右翼言论迅速吸引了马斯克和 Eric Trump 的关注。尤其是马斯克与该账号的多次互动,甚至引发了市场关于它是马斯克「政治小号」的猜测。「RFC 是下一个 DOGE」的口号在社区中传开,甚至一度登上央视财经新闻。然而,这场狂欢的背后,真的没有阴谋吗?链上分析:RFC 的隐秘控筹网络我们对 RFC 的 Top 500 持有者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该项目存在明显的筹码集中与控筹行为。以下是主要发现:绿色集群:RFC 的「幕后操纵者」地址数量:181 个控筹比例:29.61%特征:这是最大的控筹集群,占据了近 30% 的总供应量。资金行为分析:这些地址之间存在频繁的资金互转,且与相同的外部资金来源和目标地址紧密关联。这些迹象表明,这些地址可能由同一主体控制,构成了 RFC 的主要「操盘手」。灰色集群:隐藏的强力支持者地址数量:3 个控筹比例:1.90%特征:灰色集群的资金主要通过相同的流入和流出地址进行转移,显示出高度的协同关系。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加密货币的深度研究与链上分析。蓝色集群:资金出逃的信号?地址数量:2 个控筹比例:1.83%特征:蓝色集群主要通过一致的资金转出模式建立联系,可能在市场高点时通过小额分散的方式减持代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加密货币的深度研究与链上分析。其他集群:小规模的操控网络淡红色集群:2 个地址,控筹比例 1.31%,通过双向资金流动相互关联。粉色集群:3 个地址,控筹比例 1.11%,与相同的外部资金来源存在关联。黄色集群:5 个地址,控筹比例 0.70%,地址之间存在频繁的资金往来,且与外部地址互有关联。控筹的背后:$RFC 的风险在哪里?通过链上数据,我们发现 RFC 的 Top 500 地址中,6 个主要集群共计控制了 36.46% 的代币供应量。这一高度集中化的控筹模式,隐藏着巨大的市场操纵风险: 市场操纵的便利性拉盘行为:绿色集群可以通过集中资金入场制造虚假的市场需求,吸引散户追涨。砸盘行为:一旦价格达到目标,这些集群可以通过同步抛售引发市场恐慌,完成出货。对流动性的控制高度控筹使得这些集群拥有对流动性池的绝对话语权,甚至可能通过操纵流动性来干扰交易深度和价格稳定性。去中心化的假象表面上,RFC 是一个由社区驱动的 Meme 项目,但链上数据表明,其控制权实际集中于少数集群手中,普通投资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与筹码的劣势之中。结论:马斯克的光环下,RFC 是奇迹还是阴谋?RFC 的崛起无疑是一场精彩的「加密叙事」:Meme 文化、马斯克的背书、市场狂欢……但链上数据揭示的控筹真相却让这场狂欢蒙上一层阴影。1、近 30% 的代币由绿色集群控制,筹码高度集中。2、6 个主要集群合计控制了 36.46% 的供应量,具备极强的市场操控能力。3、项目的去中心化叙事可能只是一个精心包装的假象。我们建议投资者在参与 RFC 时保持高度警惕,深入分析链上数据,避免成为市场操纵的牺牲品。区块链不会说谎,但市场的叙事可能会。
游戏
数据
社交

热度高涨的 Wayfinder 的背后,是空投赛道的衰退?
单号 50 u 的 Wayfinder,已是不少人近期最满意的空投撰文:Alex Liu,Foresight News制图:Raven,Foresight News注:「每周热搜」统计自 Foresight News 上周五至本周四(4 月 4 日至 4 月 10 日)的用户搜索结果,同时对相同概念的大小写进行了合并处理。Wayfinder 热度高涨「Wayfinder」本周空降 Foresight News 用户搜索榜的热度第三名。4 月 10 日,Wayfinder 基金会宣布 PROMPT 「空投」申领于 20:00 开始。500 万枚 PROMPT 将通过 Kaito Dashboard 发放。其中 400 万枚将分配给达到 90 个 Yaps、粉丝低于 1100 的「Emerging Yappers」,其余 100 万枚奖励未达标但有贡献的用户。但在热度高涨的 Wayfinder 的背后,反映出可能是空投赛道的衰退。Kaito Yappers 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普通完成任务的链上帐户收益在 50 u 左右。但即使是 50 u,加密社区已经是夸奖声一片 —— 理由是短平快、成本低(0.6u)。这里形成对比的可能是长期占用资金质押最终空投价值不够解绑费用的 Babylon。但曾几何时,同样满足短平快、成本低条件的 Wormhole 空投的单号收益、财富效应,已是完全可望而不可及。空投赛道是否已衰退不好轻易下论断,但不容否认的是难度已大大上升。特朗普与关税懂王「特朗普」和他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也为加密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剧烈的影响。关税对加密的影响究竟如何,后市会如何发展?推荐阅读:关税暂停期窗口打开,加密市场能否「拨云见日」?市场正在随着特朗普的大旗挥舞而惊涛骇浪。关税大棒不停,加密货币为贸易战买单?「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我们只有静待黎明到来。市场惊魂夜:关税 + 降息疑云下,活下去才是王道?川普大刀阔斧给病人做手术,然后他下了手术台后,发现护士长鲍威尔不肯给病人输血。更多热搜速递Hyperliquid 联创:「Hyperliquid」 并不依赖于 HLP 运作, JELLY 事件后针对 HLP backstop 清算新增保护机制Mantra 推出 1.08 亿美元生态基金,推动 「RWA」 和 DeFi 发展。Mantra 表示将在未来四年内,通过其合作伙伴网络筛选投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向「具有高潜力的区块链项目」部署资金。该基金的支持者包括 Laser Digital、Shorooq、Brevan Howard Digital、Valor Capital、Three Point Capital 和 Amber Group 等。「Babylon」表示其比特币质押功能已上线。为确保安全性,目前仅允许来自第一阶段 Cap-1 的 1000 个比特币注册。经过 24 小时的缓冲与测试期,比特币质押于 2025 年 4 月 11 日世界标准时间上午 10 点 04 分 03 秒,在 Babylon 创世区块高度 27600 处正式激活。博时与「HashKey」联合推出的以太坊现货 ETF 获批支持质押。「Linea」产品负责人 Declan Fox 在推文评论区表示,将在市场由熊转牛之后 TGE。「Berachain」发布治理更新,引入了新的奖励金库(Reward-Funded Reward Vault, RFRV)标准,旨在强化流动性证明机制,质押代币、奖励金库的资格方面引入了具体规定。
每周热搜
Wayfinder
空投

肖风香港对话 Vitalik:回忆 10 年前的中国旅程,以太坊的未来与香港角色
编辑|吴说区块链在本次香港 Web3 嘉年华 ETHAsia 2025 会场,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与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深度对话,共同回顾了 2014 年首次访华经历。Vitalik 强调中国矿工、交易所和开发者在以太坊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学习中文的经历,并肯定中国社区在 ZK、AI 等技术方向的快速进步。谈及应用发展,Vitalik 表示基金会定位为赋能者,而非主导者,更希望本地社区自发推动。当前应聚焦 DeFi、RWA、去中心化社交等方向,而非泛泛谈「应用」。他呼吁中国团队参与以太坊 POS 2.0(Beam Chain)等底层研究,推动协议演进。针对「不可能三角」,Vitalik 认为分层架构已突破约七成技术瓶颈,未来借助账户抽象、ZK 技术、L1-L2 数据共享等,有望实现「微信级」Web3 应用体验。他提出通过将服务逻辑下沉至 L1 可显著降低 L2 开发门槛,L2 也应为 L1 提供的基础服务支付费用,实现价值回流。在「去中心化与中心化」适用范围上,Vitalik 强调现实世界如 RWA、身份系统需部分信任机制,区块链应通过密码学和 ZK 降低信任成本而非极端去中心化,从而提升公平与效率。关于全球生态,双方认为中美开发者构成两大核心力量。Vitalik 指出基金会资源有限,主要聚焦底层建设和教育支持,商业化应用应由社区自行推动。最后,肖风建议基金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重启中国内地 Hackathon 与 Workshop,Vitalik 积极回应,并感谢中国社区多年来的支持与贡献。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请收听完整的播客: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f707de623bc78c39a0b4feYouTube:https://youtu.be/Jnta4OLIAaw肖风与 Vitalik 回忆初访中国,中国社区支持以太坊发展肖风:谢谢大家,我要先说一个秘密,2025 年正好是我认识 Vitalik 的十周年。2015 年的时候我们在上海第一次见面,所以在此刻我们两个人再次对话,确实有很多感慨。当然,有些感慨涉及私人层面,我们就不在公开场合详细说了。2015 年的时候,Vitalik 应该在上海待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虽然来过很多次,但这三个月应该是比较长的一次。所以我特别想知道你对中国、对上海、对中国的以太坊社区,或者说对中国的以太坊开发者,从那时到现在,有什么样的印象?这是中国很多开发者都非常想了解的问题。Vitalik:对,我记得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 2014 年。我是从西安到北京,然后去了上海、杭州、深圳,各个地方都去了一些。当时我就感受到中国已经有很多公司、团队、开发者、品牌在做各种事情。我记得我参观过 OKCoin 和火币这些交易所,发现他们的员工数量比美国最大的交易所还要多。而且还有很多比特币矿工,那时正处于从 FPGA 过渡到 ASIC 的阶段,大约是 2013 到 2014 年。我记得有一次去深圳,在郊区看到了特别大的矿场,那些矿场有大量的矿机。那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中国的算力非常强大,各种团队在积极推动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发展。那时候我就注意到,中国的这些团队、项目和公司都非常庞大,但在国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完全没有认知。那时候在国际上,基本上大家只知道以太坊和矿工,但中国的生态已经在做很多更深入的事情了。我记得在 2015 年的时候,你们和一些其他公司已经开始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 2015 年开始,中国社区就已经为以太坊发展做出很多早期的重要贡献,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在那么早期就开始支持。我还记得你们买了很多以太坊基金会的代币。当时基金会真的非常需要这笔钱,可以说靠那笔资金活下来了。之后我也感受到,中国社区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大家开始在很多不同方向上发力,比如协议研究、密码学研究、公式算法的研究等。其实可以说,2015 年的时候,除了以色列和旧金山,在其他地方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区块链项目了。但到了 2016 年,我还记得你们搞了许多项目,现在可以看到有非常多优秀的研究团队在做 ZK(零知识证明)、AI 等方向,这些都说明社区的质量变得非常高了。Vitalik 如何一年学会中文并用中文演讲肖风:我前天跟 Vitalik 说,我们这场对谈要用中文,哈哈哈。刚才回忆到 2015 年年初,我们当时在一起的时候,他其实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但是有一天他对我说,他要开始学中文。一年之后,大概是 2016 年 8 月份,那年 9 月份我们万向区块链在上海办了一场「区块链周」,他是我们的主要嘉宾。我 8 月份提前联系他,说如果你有 PPT 的话,请先发我一份,我可以找人翻译成中英双语,方便参会者更好地理解。他却告诉我说,不用,他会用中文写 PPT,并且用中文来演讲。只花了一年时间,我非常好奇,你是怎么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讲中文,甚至还能用中文来写演讲稿?这其实比单纯会说要更难得多。当然我也回忆起 2016 年 5 月份,我们一起去了纽约、旧金山和伦敦。我记得在纽约的出租车上,Vitalik、我,还有分布式资本的沈波,我们三个人在车上聊天。当时我和沈波用中文在讨论一个事情,我们还没聊完,Vitalik 就拿出手机问我:「你们刚才说的那个词是不是这个意思?」他就是这样学中文的,就这么一点点学会了。但我还是想听听你怎么做到这么快学会中文的?Vitalik:我学习新语言的方法其实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我的第一步通常是使用一个叫做 Pimsleur 的音频课程,它有很多语言版本,每个课程有 90 个单集,每集 30 分钟。他们从最基础开始教,比如第一课就是「你好」「我在美国」「我在中国」,每一课的内容会逐步变复杂。课程的方式是反复听、跟读、回答问题,整个过程中你会不停地说,不停地重复,逐渐掌握基本表达。后来我又加入了「认字」的部分,因为中文不仅要会说,还要理解汉字的概念,这比很多其他语言要复杂一些。我当时用一个记忆卡片类的 APP,每天学习 20 个汉字,系统会反复测试你是否记住了这些字的意思和发音。就这样持续练习,慢慢积累。接下来唯一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 — — 跟人交流。无论是语音还是聊天软件,只要有机会就多说多写。我记得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旅行时,我会特意去看每一条街道的路牌,因为它们上面都有中文和拼音。通过这种日常场景的不断积累,我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大概一年、两年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这样才能不断理解更多内容、练习更多表达方式。你每天都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就越来越熟练了。如何看中国开发者对以太坊的贡献与情感?肖风:我还记得 2016 年 1 月份,万向区块链和德勤会计事务所一起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以太坊的黑客松,当时有 100 多人从全球各地飞来参会,其中大多数是中国人,从北京或者西南方赶来。但也有一些国际参与者,比如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中生专程飞到上海参加。他一个人来的,我们在现场临时为他组了队,结果他们的团队还拿了一等奖。后来这个高中生找到我们万向区块链,说能不能加入我们的团队,他说自己不打算回意大利了。我们当时劝他说,至少先把高中读完,考上大学之后再来考虑未来。结果一年以后,他回到欧洲参加了一个叫做 LTA 的项目,后来还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技术骨干。那么讲这个故事,是想说:中国的开发者社区从 2015、2016、2017 年以来,无论是在以太坊的社区建设、技术开发还是市场推广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且他们对以太坊也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投入,更多是一种深层次的热爱。我记得 2016 年你在万向区块链的论坛上台演讲时,现场对你的欢迎程度已经把你当作明星了,甚至比现在的欢呼声还热烈。所以接下来,我想代表中国的以太坊社区和中国的开发者,无论他们现在是否直接在以太坊上开发,大家都非常希望听到你或者以太坊基金会能够表达一些想法。你希望如何支持中国开发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以太坊生态中发挥作用、建设社区、开发应用?Vitalik:对,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其实已经解决了很多信息鸿沟的问题。过去,中国、印度、拉美这些社区,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这次我来这里的三天时间里,见到了很多社区活动和组织者,他们已经对 account abstraction(账户抽象)、共识算法等议题有很深入的了解。这说明我们的信息连接在变得更好。另外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个叫做 Deep Funding 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开放比赛,谁能提供一个好的 AI 模型,回答社区问题,就能获得奖励。我去年在另一个活动中见到一位参与者,现在已经在做这样的项目了。这种连接变得越来越普遍,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至于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更多具体的「应用」。但我有时候不太喜欢「应用」这个词,因为它太泛了。比如 Facebook 也叫应用,腾讯也叫应用,那以太坊如果只是用「应用」来概括,其实很难体现这个行业的独特价值。我更希望在一些细分领域看到有更多人深入推动,比如 DeFi(包括 RWA 等现实资产)、去中心化社交(decentralized social)、信息金融(info finance)等等。不是说要一百个人一起做一个应用,而是分布到不同的方向里,每个方向都有二三十个深入推动的人才,这样社区会更有趣,也更有发展力。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团队在做社区,在讨论话题,组织活动,吸引开发者参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以太坊基金会也有很多本地社区支持计划,比如你们这几天看到的各种活动,我们都会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 — — 包括资助、工具、平台资源等。我们基金会的目标并不是掌控以太坊生态,而是推动它自我成长。对我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今天我们做一些事情,未来我们就不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生态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治了。还有一个重要点是关于 L1(Layer 1)开发。这方面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动手开始,不需要特别认识谁,也不需要基金会批准。只要有热情和能力,就可以直接参与。我们最近在努力解决另一个问题,是关于 L2 去中心化标准(stage 0、stage 1、stage 2)的定义和推动。现在很多 L2 项目都声称自己是去中心化的,但标准不清晰,更多是营销手法。我们希望用一套明确的技术标准来判断,比如符合某些安全要求、技术规范,就可以被认定为真正的 stage 2 去中心化网络。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生态更加公平,更容易让新人和小团队参与。L1 的开发我们也是一样的思路。现在我们的研究员 Justin Drake 正在推进一个叫 Beam Chain 的项目,可以说是以太坊 POS 2.0 的尝试。过去十年我们对 POS(权益证明)做了很多研究,现在对算法、抗量子安全性、博弈论都有了更深理解。我们希望把这些成果汇集在一个新的 L1 实验项目中,让全球团队都能参与。现在已经有至少 7 个 Beam Chain 的候选团队,甚至我知道像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一些高校的团队,也在开展相关研究。如果有人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们关注并参与进来。L1 研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你不认识相关群体中的人,哪怕你技术很好,也很难参与。这是我们特别想解决的问题。所以 Beam Chain 的研发会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吸引更多新团队从零开始参与建设,让以太坊的基础层能够长期进化。区块链如何突破「不可能三角」?何时出现 「微信级」 应用?肖风:哈哈,对,你刚才说完以后,其实我有三个问题想跟你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理论叫「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 — — 即去中心化、安全性和性能,三者不可兼得,你只能兼顾其中两项,而牺牲第三项。这个不只是区块链的问题,很多其他系统,比如汇率机制里也有类似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数学难题。所以区块链该如何在保障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提升性能和可扩展性?如果效率和扩展性无法突破,那就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应用,从成本和用户体验的角度看,似乎在平面上解决这个三角难题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只有以太坊提出的分层架构,也就是 L1 和 L2 的方式,才是解决这个「不可能三角」最好的方案。你刚才也讲到了 L1 与 L2 之间的关系。但接下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提问 — — 如何解决「易用性」的问题?也就是把使用这项技术的门槛降到最低,把成本降到最低,把体验提升到最高。因为只有在真正易用的前提下,一个高科技的新产品或服务才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采用。我们行业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会出现区块链领域的「杀手级应用」?就是那种拥有大规模用户的应用。大规模应用的前提必然是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更强的扩展性。就像计算机系统从最初的 DOS 命令行操作系统,演变成图形界面,再到移动互联网的 APP,一步步降低了使用门槛。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 DOS 命令行操作,恐怕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上亿人用计算机。所以微软推出图形操作系统之后,用户数从几百万扩大到几亿,几十亿,最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个手指就能完成操作,才达到了今天全球超 50 亿互联网用户的规模。所以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的分层架构固然不错,但「易用性」的门槛依然太高。什么时候会出现区块链的「APP 时刻」?也就是说,一个复杂的 Web3 系统背后,可以通过一个超级 APP 被普通用户无感知地访问,就像微信一样 — — 它再复杂的系统,用户只要点击一下图标就能用。这种「微信级」的区块链体验什么时候会出现?我觉得那将是杀手级应用爆发的真正节点。你怎么看?Vitalik:对,我觉得要实现那一刻,还需要很多时间。我们确实在进步,但现在仍然有一些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就像我今天早上演讲中提到的,以太坊目前仍面临扩展性方面的挑战。你可能记得,我在 2015 年的演讲中就提到,区块链的发展面临四个技术难题:第一是扩展性,第二是 POS(权益证明),第三是隐私保护(Privacy),第四是安全性。现在,零知识证明(ZK)这块发展很快,扩展性也有明显改善。POS 的机制已经成功上线,但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安全性方面,我们不仅关注协议本身的安全,还要关注用户账户的安全。比如用户在链上的资产管理方式,过去有两个极端选择:一种是完全自托管,在电脑、手机甚至纸上保存私钥,这非常去中心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太复杂、太危险,甚至对我本人来说都挺难。另一种方式是使用中心化服务,但这就带来了信任问题,比如 MT.Gox、FTX 的暴雷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比如我们现在有多签(Multi-sig)、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ZK Email 等一系列方案,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安全隐患。回到你刚才说的「APP 时刻」,我觉得,从 2015 年我们设定的那四个目标出发,今天大约已经完成了 50% 到 70%。只要我们把剩下的技术难题解决,应用一定会到来。为什么我这么相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案例,比如 Worldcoin 现在已经有 1000 万用户,Sony、Kraken、Deutsche Bank 这些机构也都在以太坊上部署了 L2,还有很多国家,比如阿根廷、土耳其、东南亚的一些地区,都有大量用户在用稳定币、ETH、DeFi 服务。这些都说明基础设施已经接近就绪,只要能把最后的用户体验瓶颈打通,开发者愿意投入,杀手级应用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终将迎来那个「APP 时刻」。OK。如何让 L2 更轻、更易建:将「脏活苦活」下沉至 L1,L2 支付费用肖风:你刚才讲到像 Deutsche Bank 这样的传统大型机构也已经开始在以太坊上做二层(L2)建设。我们去年 12 月也上线了 Hashtag Chain,这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 L2。但在建设 HushKey Chain 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感受 — — 相较于开发一个 APP,做一条 L2 链的成本还是非常高。比如说,如果你想从零构建一个 L2,可能需要 20 个工程师,花上一整年时间。你不仅要搭建链本身,还要做浏览器、钱包、开发工具等等,远远不是「写一条链」这么简单。而这条链在运行过程中,每年光是技术运维的成本就可能达到上百万美元。当然我知道 L2 不可能像移动 APP 一样便宜、快速、低成本,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对于那些想要从零启动 L2 项目的人来说,门槛确实太高。他们要招到 20 个专业开发者,还要解决种种集成与运维问题。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建议:能不能把这些「脏活苦活」尽可能下沉到 L1?也就是说,由 L1 提供更多基础能力,让 L2 本身变得更轻、更薄、更易开发。这样,就不需要像 HushKey 这样投入那么多人力、时间、资源去搞一个 L2。你觉得有可能实现吗?什么时候能实现?Vitalik:这个我们其实已经在做了。可以举一些具体例子说明。现在 L2 的一个高成本来源就是 integration(集成)。也就是说,L2 上的应用开发者通常需要接入各种基础服务,比如 Oracle、Filecoin、身份系统等等,这些都需要单独部署和管理。那我们现在在做的是,让 L2 和 L1 之间的连接变得更高效。我今天早上也提到过这个话题。比如:第一步是提升 L1 与 L2 之间的通信效率。目前,从 L2 把状态提交回 L1,大概需要一周,我们希望能先缩短到一小时,最终达到 12 秒。这样数据传递的延迟就会大幅下降。第二是 L1 引入一个叫做 L1SLOAD 的 opcode,意思是 L2 上的 EVM 可以直接读取 L1 上的数据。举个例子,如果每条 L2 都需要独立部署一个 Oracle,其实很浪费资源。但如果你能直接读取 L1 上的 Oracle 信息,就可以共享数据,减少重复建设。还有一个例子是钱包。如果我们想让用户支持 Account Abstraction(账户抽象),比如用户能自由更换私钥、切换签名算法等,现在的做法是每次都要在每条 L2 上发交易更新设置,这就很麻烦。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关键账户信息部署在 L1 上,只需要在 L1 改一次,每个 L2 就能同步读取状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也是我提出的 「Keystore Wallet」 的概念 — — 用户的钱包核心状态保存在 L1,所有 L2 都可以直接读取,真正实现共享账户结构。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做好 L1 和 L2 之间的接口设计,就能让 L2 变得更轻量,开发者不需要重复造轮子。而且,这种模式还能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我们可以推动出现一种「L1 与 L2 混合应用」(hybrid apps)。这些应用不再只是 L1 或 L2 专属,而是能够同时使用两层的数据和服务,实现更强大的功能组合。肖风:如果 L1 能承担更多的「脏活、累活、苦活」,那确实是解决现在大家诟病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当前很多人说 L2 创造了大量价值,但这些价值没有反馈给 L1。L1 提供了基础设施,结果却没有捕获到应得的价值。如果 L1 能提供更多基础服务,让 L2 更轻、更易用,那 L2 就理应为这些服务付费,把部分价值返还给 L1。这不仅技术上合理,在经济模型上也是一种「价值回流」的机制。能做到这一点,对整个以太坊生态来说绝对是好消息。你刚才也提到去中心化的问题。现在确实有些项目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摆个照片就说自己是「以太坊原生」、「去中心的」。但到了应用层,问题就变得复杂得多。比如像你提到的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资产上链这件事,本质上就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因为任何一个 RWA 的发行,在法律上几乎都被认为是证券发行,它必然涉及发行人、运营方、审批流程和监管机构,这中间就必然有中心化的成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现实一点,在基础设施层面,以太坊必须保持去中心化、开放性、无需许可。但到了应用层,去中心化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找到「信任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的平衡点,而不是死守某种形式。关于「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适用范围探讨肖风:一个证券类资产的发行天然会涉及发行方、运营方、审批方以及监管方,这里面一定会存在部分中心化,或者某种程度的中心化元素。如果我们希望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结合,借助以太坊或者其他区块链系统打造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金融之所以受到严格监管,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在传统金融领域,所谓的「割韭菜」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它减少了社会福利,制造了风险和不公平,因此需要监管。而这种负外部性,一旦引入区块链世界,同样不能被忽视。随着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加深,我认为将体系进行「分层」是合理的。作为基础设施,以太坊 L1 必须坚持去中心化。就像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比如 IP 协议)是开源、无需许可的,任何人使用 IP 协议搭建网络,不需要获得他人的授权。这种开放性是互联网得以发展的基础。区块链技术也是一样的,作为底层协议,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开源、无需许可、去中心化。但到了应用层,情况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应用本质上都是中心化的,Web3 世界不一定非要复制这个结构,但也不能忽视中心化在某些领域的合理性。你怎么看待这种「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的平衡,尤其在应用层?Vitalik:是的,在应用层,如果我们涉及到现实经济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那完全去中心化或完全无信任是做不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行为,是没法被密码学证明的。举个例子,如果我想卖你一部手机,你先通过以太坊给我转了 0.5 ETH,然后我通过 DHL 把手机寄给你。你收到手机后再在链上确认交易。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链上根本无法验证我是否真的把手机寄出。你没法用密码学方法证明「我把手机放进了包裹里」,或者「DHL 确实取走了手机」。或许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非常先进的零知识证明(ZK)技术,比如说证明我确实把手机交给 DHL,或者 DHL 出具一个链上可验证的物流证明(比如 ZK + TLS Notary 的方式) — — 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必须信任 DHL,必须相信我真的放了手机进去。这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是密码学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当然,区块链和密码学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这种「信任」的需求。因为当信任门槛很高时,只有被广泛信任的大机构才能参与,普通人就被排除在外,这对公平是不利的。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做的,是让更多人拥有参与权。例如,RWA(现实世界资产)可以以代币形式发行,比如我发一个 Filecoin 代币,共计 100 万个单位。我在链上只发行 100 万个,系统上就能公开验证没有多发。而通过 ZK 技术,还能向链上证明我在某个银行账户里确实有与这 100 万代币对应的美元或港币资产。又比如,一个政府要发放数字身份 ID,公众可能担心它暗中发放了「幽灵 ID」,用于操控选举或社交平台。如果这些 ID 是链上发布的,总量可见,公众就可以确认政府只发了 100 万个,而不是 200 万个。这种机制可以大大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成本。这种减少信任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公平性。因为高信任门槛意味着小型组织或个人难以参与,只有被广泛信任的大型机构能进入。而一旦能够用验证机制代替信任,更多人就有了机会,这将使经济和社会更加开放和公平。当然,在某些少数场景,比如数学竞赛题的验证,确实可以实现完全去中心化 — — 例如我设计一个智能合约,如果你能提交一个满足某个公式的有效 ZKP(零知识证明),我就给你奖励;否则就不给。这类场景适用于全自动、可验证的逻辑闭环。但在现实世界的 99% 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理想化的完全去中心化机制是做不到的。肖风:对,我非常认同。这其实是我们在开发 Web3 或区块链应用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一点 — —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去中心化来解决。当然,能用去中心化解决的部分,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因为它可以降低信任成本,提升系统公平性、效率和透明度。但对于那些需要连接物理世界、需要行为验证的场景,比如手机交易、实物物流等,链上机制目前是无法全覆盖的。你刚才讲到的例子很好,我们仍然要信任 DHL 去运送手机,也得相信它确实完成了交付。所以我们不应该执念于「从底层到应用层都必须 100%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更高效、更公平、更低成本经济体系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用好它,但也要接受它的边界和局限。而现在,以太坊已经进入分层架构阶段,我相信这正是区块链迈向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大规模应用启动中美开发者如何协同?肖风:嗯,现在这个新的阶段已经到来了。Vitalik 刚才也提到,很多关键技术,包括 L2 的持续优化,都在快速推进。我们也逐渐接近了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门槛。从互联网、AI 到加密货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前 15 大互联网平台,除了美国之外,基本都是中国的企业。AI 大模型也是如此,除了美国,中国也已经证明具备研发能力,比如通过 DeepSync、华为、百度等。但像日本、印度、欧盟、英国,目前还没有拿出具有竞争力的大模型。换句话说,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均衡分布的。我认为区块链也会出现类似的格局。尽管开发者遍布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两个语言圈层:英语圈(以美国为核心)和中文圈(以中国为核心)。英语开发者的规模确实更大,但中文开发者也构成了另一个庞大的生态群体。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真的要推动以太坊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中国的开发者、产品经理、运营者、用户该如何参与?其实中国人在应用层的能力非常强,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就在「卷」中取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平台运营者。比如目前全球前十大数字资产交易所中,有一半以上是华人创办或运营的。为什么?因为比特币在所有交易所的技术本质是一样的,但客户体验和用户服务,是中国人明显更擅长的地方。所以如果我们认可以太坊正在进入一个以应用为主的发展阶段,那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华语开发者的优势?不只是开发者,也包括运营者和用户。中文互联网用户本身就超过 14 亿,加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有没有面向这个群体的策略,来激励他们在以太坊上开发应用、推动 adoption?Vitalik: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首先,我认为推动应用的发展,不应该由以太坊基金会来「直接承担」。我们不希望五年或十年后大家还在依赖基金会推动生态发展。我们更希望全球的每一个本地社区都能成长起来,具备自主推动的能力,自己组织、孵化、实施各类项目。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中国、亚洲、甚至非洲的开发者社区都有所发展,也建立了与我们基金会越来越多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在推动本地开发者组织、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之所以不愿做一切事情,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避免中心化。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不能完全依赖某个中心化机构。我们希望以太坊能自我进化,而不是基金会牵头推进每一个应用或项目。第二个原因是资源有限。你可能不相信,但现在基金会持有的 ETH 数量,甚至比孙宇晨还少(笑)。我们的预算非常有限,而社区中很多组织的资金实力其实比我们强。而且,从根本上讲,应用是可以自我造血的。如果你做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应用,是可以吸引用户、获得投资、实现盈利的。因此我们更关注那些「如果基金会不做,别人也不会去做」的领域。比如 L1 的核心研发、ZK Email、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ZK Wrapper 等基础设施组件。这些是高门槛、低商业回报的方向,所以我们愿意提供更多支持。但对于 DApp、钱包等应用开发,它们其实已经具备可盈利性,不再需要基金会亲自推动。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重点支持本地社区的成长。我们希望让更多开发者理解以太坊的核心理念、架构组成,比如 L1、L2、ZK、客户端等等,并引导他们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展开探索。我们没有办法在全世界建立和管理所有社区,所以更需要与本地组织合作,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开发者生态。这方面我们已经有所行动,跟两年前相比,和亚洲开发者的交流与合作已经顺畅许多。我们也鼓励大家主动表达需求,如果你在做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有特定需求,我们基金会也愿意提供支持。我们希望未来一两年内,每一个城市都能有更强的开发者社群,孕育出以太坊的新一代核心建设者。这场变革,其实已经开始了,而且我们相信它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广。以太坊应在香港设办事处,重启内地黑客松与 Workshop肖风:对,就像你刚才说的,基金会专注做那些应用开发者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 ZK(零知识证明)、Layer 1 的协议研究等,这是对的。因为基金会应该有明确的定位。而应用开发者,他们在以太坊上构建时,确实也可能需要基金会和以太坊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去了解怎么在以太坊上做得更好。这个帮助不一定是资金,更多可能是技术辅导、资源对接甚至是曝光渠道。所以我们今天在 ETH Action 举办这场会议,也是邀请了来自亚洲各国的以太坊社区代表,希望每年都能有这么一次亚洲以太坊社区的聚会。大家可以交流怎么在亚洲推广以太坊的应用与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两个建议想对以太坊基金会提出:第一个建议是,我希望以太坊基金会能在香港设立一个办事处。这对整个亚洲的以太坊社区,包括应用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这个办事处不仅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个可以实际提供技术咨询、辅导资源、曝光机会的联络窗口。很多开发者不一定需要基金会给钱,但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地方可以寻求支持和连接,特别是对一些初创项目。其实我们这两天的会议,目的之一也是帮助这些开发者和项目增加曝光度,建立连接,找到合作资源。这是第一个建议,而且你看到刚才大家已经用掌声表示支持了,哈哈。第二个建议是,我觉得基金会,包括你本人,应该重新回到中国内地,重启和中国开发者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你过去做得非常好,记得 2017、2018 年你还常来上海,后来因为疫情中断了。现在疫情结束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恢复这种互动。比如说,基金会可以考虑重启在内地的黑客松、Workshop;你本人也可以亲自到各地和开发者面对面交流。今年 10 月份,我们将在上海举办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你过去已经参加了前面连续七届,我们也非常欢迎你再次参与。我们在万向区块链非常愿意协助和推动这个事情。我们希望在内地多个城市重新启动以太坊的 Workshop 和黑客松。这种形式不仅仅是活动,更是对开发者的实质性辅导,帮助他们掌握以太坊的技术,打造更多实际落地的应用。这就是我今天想给基金会和你提出的两点建议。Vitalik:好,非常感谢你,肖总。谢谢你对以太坊社区、基金会以及整个区块链生态这么多年的支持,真的非常感激。肖风:好,谢谢大家。今天我们的对谈就到这里了。我可以保证的是,在这之前我们两个没有进行过任何彩排或者沟通。Vitalik:哈哈哈,OK,谢谢。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不为任何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相关的发行、交易与融资等提供交易入口、指引、发行渠道引导等。吴说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复制等,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以太坊
香港
零知识证明

Ripple 豪掷 12.5 亿美元收购 Hidden Road!Crypto 与 TradFi 加速融合
Crypto 与 TradFi 加速融合的里程碑事件。撰文:KarenZ,Foresight News4 月 8 日,Ripple 宣布以 12.5 亿美元收购多资产经纪商 Hidden Road,这是继 Stripe 收购稳定币平台 Bridge 后加密支付和金融领域的又一重大收购交易,反映了 Crypto 与 TradFi 加速融合的趋势。本文从交易背景、双方业务协同、战略意义以及对 XRP 生态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分析这一收购交易的全貌。交易背景:Ripple 为何选择 Hidden Road?监管环境改善与行业发展契机美国政府对加密行业的态度逐渐从强硬、缓和转向支持。Ripple 首席执行官 Brad Garlinghouse 指出,此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压力长期制约着美国加密市场的发展,如今这一障碍已基本消除,市场正逐步成熟,以满足传统金融的需求。进入 2025 年,加密行业已见证多起超 10 亿美元的并购交易。例如,支付巨头 Stripe 以 11 亿美元收购稳定币平台 Bridge,加密货币交易所 Kraken 达成以 15 亿美元收购美国期货交易平台 NinjaTrader 的协议,显示出 Crypto 与 TradFi 加速融合的趋势。Ripple 的发展现状与挑战Ripple 的核心业务围绕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展开,其支付、托管和稳定币解决方案利用 XRP 和 XRP Ledger 技术,帮助全球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加密货币企业等以无缝、安全和合规的方式代币化、存储、交易和转移价值。Ripple 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Ripple Payments:提供跨境法定货币支付服务,支持企业财资支付、B2B 支付、B2C 支付以及代表客户向企业或个人付款等等支付场景。Ripple Custody:使用自托管技术,为银行和加密货币公司提供一体化平台,以便他们代表自己及其客户安全地存储、管理和访问数字资产。Ripple USD(RLUSD):是 Ripple 在 2024 年年底推出的美元稳定币,在 XRP Ledger 和以太坊上原生发行。Ripple 表示,「RUSD 由独立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储备完全支持,可按 1:1 的比例兑换美元。RLUSD 为交易所、金融科技公司、加密货币 Onramps 等提供实时、安全、合规的支付服务,并简化法币与稳定币的出入金通道。」尽管 Ripple 在全球支付和数字资产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其客户群虽广泛,但存在一定区域集中性,此外,还需应对 SWIFT 和传统支付系统的竞争,以及稳定币市场的激烈角逐。Hidden Road 业务价值而 Ripple 此次收购的 Hidden Road 是一家专注于机构信用交易的经纪商,主要服务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及家族办公室。Hidden Road 专注于为金融机构提供大宗经纪、衍生品清算、融资(衍生品保证金融资和数字资产保证金融资),其中,大宗经纪业务范围横跨外汇、贵金属、数字资产(交易所和场外交易),以及通过其合成大宗经纪服务 Route28 提供外汇、股票、大宗商品、数字资产、能源和利率的场外掉期交易。Hidden Road 客户包括 Coinbase International、OKX、Deribit、Bitfinex、AsiaNext、SIX Digital Exchange 和 Bullish 等交易所,其业务模式使其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之间的关键中介。事实上,Ripple 与 Hidden Road 的合作由来已久。Ripple 既是 Hidden Road 的客户,也曾参与其 B 轮融资。此次收购将使 Ripple 成为拥有并运营全球多资产主经纪商的加密公司。交易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但仍需通过监管审批。收购交易:双方协同,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技术整合:XRP Ledger、RLUSD 的实际应用首先,XRP Ledger(XRPL)有望成为大宗经纪商交易、保证金和交叉抵押的结算层。Hidden Road 将把其交易后活动(post-trade activity)迁移到 XRPL,以简化运营并降低成本,取代传统金融系统中长达 24 小时的结算周期。Ripple 首席技术官 David Schwartz 表示,Ripple 收购 Hidden Road 对 XRPL 和 XRP 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Hidden Road 每天清算超 100 亿美元,并在各种传统渠道上处理超过 5000 万笔交易,若其中一部分活动转移到 XRPL,将显著提升 XRPL 的交易量,未来也将在 XRPL 上增强抵押品和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应用。此外,Ripple 称,此次收购也巩固了 Ripple USD(RLUSD)作为企业级稳定币的地位,Hidden Road 已将其作为其主要经济产品的抵押品。通过 Hidden Road 的平台,RLUSD 将成为支持加密与传统资产跨市场保证金交易的稳定币,其流通性和实用性将大幅提升。业务扩展:Hidden Road 的全球布局与 Ripple 的资本支持Ripple 表示,Hidden Road 每年清算的交易额超过 3 万亿美元,目前为全球 300 多家机构客户提供服务。在 Ripple 雄厚资产负债表的支持下,Hidden Road 将大幅提升其服务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非银行机构经纪商之一。同时,Hidden Road 的现有客户群,将直接受益于 Ripple 的技术整合。Ripple 可以通过 Hidden Road 的网络直接服务更多金融机构,增强交易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市场覆盖: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Ripple 通过收购 Hidden Road,获得了直接连接全球市场的「管道」,打通 TradFi 与 Crypto 的桥梁。Hidden Road 的加入将帮助 Ripple 引入更多传统金融机构客户,增强对企业客户的吸引力。Hidden Road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Marc Asch 表示,通过此次交易获得的新资源、牌照及风险资本,将推动 Hidden Road 业务实现显著增长。Hidden Road 将能够扩展客户群和新产品线,并覆盖更多市场和资产类别。此外,Ripple 表示,可能利用其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Ripple Payments 优化成本和流动性,并为需要银行级数字资产托管的 Hidden Road 客户提供关键的托管服务。小结在传统金融中,大宗经纪商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负责向对冲基金、专业机构投资者、高净值客户和家族办公室等提供托管清算、后台运营、研究支持、杠杆融资、证券拆借、资金募集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Hidden Road 的加入使 Ripple 能够直接服务这些机构,填补与加密市场之间的空白。RLUSD 的实际应用是这笔交易的另一大亮点。Hidden Road 的平台使 Ripple 能够提供资本高效的交易服务。RLUSD 可作为融资资产和保证金资产,扩大其在跨市场交易中的用途。相比之下,Tether 和 USDC 主要用于支付和交易,而 RLUSD 通过 Hidden Road 的整合,能够在机构交易和清算流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同时,XRPL 作为高容量、低成本的结算系统,其潜力可能会通过 Hidden Road 的业务整合得到进一步释放。综上,此次收购交易,不仅是一次技术整合,更是加密行业向传统金融体系的全面渗透。如果整合顺利,Ripple 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经济的核心枢纽,而 XRP 可能因此获得更广泛的采用,XRPL 的交易量和实用性也将显著提升。
Ripple
支付
托管

去中心化版 Discord?Towns 获 a16z 加码能否打破链上社交魔咒?
Towns 代币总量为 100 亿枚。撰文:1912212.eth,Foresight News4 月 11 日,Web3 社交协议 Towns Protocol 完成 1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a16z crypto 领投,本轮融资由 a16z crypto 领投,Coinbase Ventures 首次参投,Benchmark 继续追加投资。早在 2023 年 2 月,Towns 就成完成 255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同样也是 a16z 领投。加密市场哀鸿遍野的当下,不仅冷门赛道的投融资几乎绝迹,甚至连热门赛道的融资额也大幅度锐减。众多基金风格保守,不愿出手的当下,为什么 a16z 仍然下注不被看好的社交赛道?Towns 到底有何新东西?实时消息应用开源协议Towns Protocol 是一个用于构建去中心化实时消息应用的开源协议。它包括一个兼容 EVM 的 L2 链、去中心化的链下流节点,部署在 Base 上。Towns 允许用户以无需许可的方式创建可编程的通信用例,这些用例被称为空间(Spaces)。这些空间是可拥有的,支持链上订阅(会员制)、可扩展的声誉系统,以及端到端消息加密。Towns Protocol 的生态系统旨在赋予人们以安全且无需许可的方式创建、管理和参与数字社区。其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强大、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平台,让人们完全掌控自己的数据、隐私以及在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互动,同时保护其声誉。Towns 消息协议是验证和在用户之间传输加密消息的核心基础设施。它引入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安全、私密的群组消息传递。该协议设计为无缝运行于区块链基础设施内,利用去中心化技术的稳健性,提供高质量的无需许可消息体验。读 / 写权限在 Base 上得到保护,使得 Towns 能够在活跃性上做出权衡,以与现有中心化社交网络同样快的速度向数千名参与者发送消息。Towns 协议最初是为广泛的聊天应用场景构建的,包含聊天的业务逻辑,但未来该协议将抽象化,成为任何形式加密消息传递用例的基础层。有何特点?Towns 组成部分包括三项,一是 Towns Chain,Layer 2 区块链解决方案(基于 OP-Stack 构建),作为 Towns 消息协议的支柱,提供共识机制和安全性保障。其二为流节点,负责管理协议内的消息流动,处理消息验证、存储和加密等任务。其三包括权限管理,用于管理空间内的用户权限和访问控制,确保通信环境的安全性和组织性。其界面风格类似于 Discord,但 Towns 也有自己的特点。其登录界面支持谷歌和推特账号,甚至包括了竞争对手的 Farcaster,无需加密原生钱包。专为社交网络打造的应用链Towns Protocol 是一条专为社交网络设计的应用链,在 Base 上分别保护读 / 写权限。应用链能够在活跃性上做出权衡,能够像现有的中心化社交网络一样,快速向数千名参与者发送消息。可拥有的通信空间空间创建者真正拥有他们所创建的空间,这些空间作为链上资产存在。可编程的空间空间以可编程接口的形式部署在链上,允许自定义规则,例如谁可以读写,并能够与任何其他外部兼容 EVM 的合约进行集成。内置协议费用的链上会员制用户需要持有有效的会员代币才能在空间中发送和接收消息。会员定价包含协议费用,用于支付网络运营成本。链上社交图谱会员代币和空间可在链上被发现,形成透明的社交网络结构。可扩展的声誉系统Towns 的通信空间可编程,允许成员基于点对点的维护特定空间的声誉评分,这些评分可在链上被发现。端到端加密消息通过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安全、私密的通信,保护发送者和授权用户之间的消息安全。代币经济学其官方文档显示,Towns 代币部署在以太坊主网上,初始供应量为 100 亿枚代币。Towns 代币在 Towns 协议生态系统中具有多重用途,包括委托给节点运营者、空间地址委托以及参与治理。Towns 代币可被委托给节点运营者,后者是网络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获得 DAO 的批准并开始运营,节点运营者必须获得最低限度的代币委托量,以确保他们在网络的成功和安全性上有足够的利益投入。代币委托可以直接指向节点运营者的地址,也可以指向网络内任何有效的空间地址。空间随后可以将收到的委托代币重新定向到特定的节点运营者,为委托策略提供了灵活性。除了在委托和网络运营中的作用外,Towns 代币在 Towns DAO 的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代币持有者可以参与决策过程,影响 DAO 的发展方向和政策。通胀机制方面,Towns 代币设有初始年度通胀率为 8%,并设定在 20 年内线性递减,最终达到 2% 的通胀率。通胀奖励在每个周期结束时平均分配给所有活跃的节点运营者,周期为每两周一次(即双周)。因此,每两周分配的通胀奖励按以下公式计算:(年度通胀率 / 26)。奖励分配费用方面,每个节点运营者有权自主设定其服务的百分比费用。该费用从分配给该节点运营者的周期总通胀奖励中扣除。在扣除节点运营者的费用后,剩余的通胀奖励按比例分配给该节点运营者的委托者。后续 Towns 也将开放其质押功能。目前,Towns 尚未公布任何有关空投的信息。小结Towns Protocol 首席执行官是 Ben Rubin。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曾是广受欢迎的视频社交应用 Houseparty 和直播应用 Meerkat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中间者为 Rubin)Rubin 以其在构建创新在线社区和实时通信工具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他的职业生涯专注于通过技术增强用户连接和互动。据其官方介绍,目前 Towns 的会员数接近 100 万,通过空间对话而发送的消费已超过 50 万美元。其协议收入自今年以来也在不断增长。Web3 社交赛道曾见证无数协议的昙花一现——它们带着颠覆传统的豪言壮语闪耀登场,却因技术瓶颈、用户流失或生态封闭而迅速落寞。加密市场萎靡不振之下,如何吸引更多用户创建并进入群组聊天,如何吸引用户沉淀下来,仍是各社交协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
融资
Web3
支付

解码加密资本局:哪些 VC 喜欢联合投资?
加密风险投资基金存在聚集效应。撰文:Joel John、Shlok Khemani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过去一周,我一直待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一个山顶上。在这理躲避特朗普的关税策略的干扰,感觉还挺奇妙的,因为喀拉拉邦总能巧妙地将全球与本地联结起来。数千年前,这个地方就向世界各地出口胡椒。据 William Darymple 所述,在几千年前一位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中就发现了来自这里的一粒胡椒。不过,这和今天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凸显了贸易背景下网络的运作方式。一千年前,这里的港口促进了黄金和香料的运输,进而成为资本流动的汇集点。类似的故事也在伦敦、纽约、加尔各答、香港以及众多其他贸易中心上演,只是有些地方做得比其他地方更好,深深融入了全球贸易网络之中。加密风险投资领域也呈现出类似的状态,它们遵循着极端的幂律分布。但由于我们总是在追逐最新的行业动态,其背后的规律没有被深入研究。在过去几周里,我们创建了一个内部工具,用于追踪所有加密风险投资的网络。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作为创始人,了解哪些风险投资机构经常联合投资,可以节省你的时间,优化你的募资策略。每一笔交易都是一个 「指纹」,一旦我们将这些信息在图表上可视化,就能解读出背后的故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追踪加密领域大部分募资活动背后的关键节点,就如同寻找现代贸易网络中的港口,这与一千年前的商人所做的并无不同。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有趣实验,有两个原因。1、我们维护着一个有点像 「搏击俱乐部」 的风险投资网络。这个风险投资网络涵盖了约 80 只基金。在整个加密风险投资领域,过去一年里,大约有 240 只基金在种子阶段部署了超过 50 万美元的资金。这意味着我们直接接触其中三分之一的基金,而且近三分之二的基金阅读我们的文章。这一影响力超乎我的预期,但事实就是如此。尽管如此,要追踪资金的实际流向往往很困难。向每一只基金发送创始人的最新动态,只会沦为噪音。追踪工具应运而生,它就像是一个筛选工具,能让我们了解哪些基金已经进行了投资、投资在哪些领域以及与哪些机构共同投资。2、对于创始人来说,了解资金的部署情况只是第一步。更有价值的是了解这些基金的表现如何,以及它们通常与谁联合投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计算了项目获得一只基金投资再获得后续轮次投资的历史概率,不过在后期阶段(比如 B 轮),情况会变得有些模糊,因为公司那时常常发行代币,而非传统股权融资。帮助创始人识别哪些投资者在加密风险投资领域活跃是第一步。接下来是了解哪些资金来源实际上表现更佳。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数据,就能探究哪些基金联合投资能取得最佳效果。当然,这并非高深莫测的学问。没人能仅仅因为某人签了张支票,就保证能拿到 A 轮融资,就像没人能在第一次约会后就确定一段婚姻一样。但无论是约会还是风险投资募资,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情况总归是有帮助的。VC 聚集效应我们运用一些基本逻辑来识别那些在投资组合中后续轮次投资最多的基金。如果一只基金所投的多家公司在种子轮之后成功筹集到资金,那它大概率做对了一些事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所投公司在下一轮以更高估值融资而提升,所以后续轮次投资是衡量业绩的一个可靠指标。我们选取投资组合中后续轮次投资数量最多的前 20 只基金,然后计算它们在种子阶段总共投资的公司数量。通过这个数据,你可以有效地算出创始人获得后续轮次投资的概率百分比。如果一家基金发出了 100 份种子轮投资意向书,其中 30 家公司在两年内获得了后续轮次投资,那么我们算出的毕业(指获得后续轮融资)概率就是 3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设定了严格的两年期限筛选条件。通常情况下,初创公司可能根本不选择融资,或者在两年之后才进行融资。知名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组合的毕业率即使在前 20 名基金中,幂律分布也极为明显。例如,获得 A16z 的投资意味着你在两年内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获得新一轮融资,也就是说,A16z 每投资三家初创公司,就有一家能够进入 A 轮融资。考虑到另一端的毕业率低至十六分之一,A16z 的毕业率相当可观。在这份榜单上排名接近 20 的风险投资基金,其所投公司获得后续轮次融资的概率仅为 7%。这些数字看起来相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三分之一的概率就像掷骰子掷出小于三的点数,而十四分之一的概率大致相当于生出双胞胎的概率,结果截然不同。不开玩笑了,这表明加密风险投资基金存在聚集效应。一些风险投资基金能够为自己投资组合中的公司策划后续轮次融资,因为它们还有成长基金。所以它们会在同一家公司的种子轮和 A 轮进行投资。当一家风险投资基金加倍押注同一家公司,增持股份时,这通常会向后续轮次加入的投资者发出一个积极信号。换句话说,风险投资公司内部成长基金的存在,对一家公司在未来几年的成功概率有显著影响。从长远来看,加密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可能会逐渐演变为对有可观收入的项目进行私募股权投资。我们对这种转变有一个理论上的推测。但事实数据如何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考虑了投资者群体中获得后续轮次投资的初创公司数量,然后计算了同一风险投资基金在后续轮次中再次参与投资的公司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从 A16z 获得种子轮投资,那么 A16z 在其 A 轮融资中再次出资的概率是多少呢?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组合公司后续轮融资中追加投资的概率一种模式迅速显现出来。管理资金规模超过 10 亿美元的大型基金,往往更频繁地进行后续轮次追加投资。例如,在 A16z 投资组合中,所有获得后续轮次融资的初创公司里,有 44% 的公司获得 A16z 追加投资。Blockchain Capital、DCG 和 Polychain 的这一概率大约为 1/4。换句话说,你在种子轮或前轮融资阶段选择的投资者,远比你想象的重要,因为这些投资者往往倾向于多次支持自己投资过的公司。联合投资这些模式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我们并非暗示那些没有从顶级风投那里获得融资的公司就注定失败。所有经济活动的目标要么是实现增长,要么是创造利润,只要能达成其中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公司估值就会上升。但了解这些情况确实有助于提高成功的概率。如果你无法从这前 20 名机构那里获得融资,一种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是借助他们的投资网络,换句话说,就是与这些资本枢纽建立联系。下面这张图展示了过去十年加密领域所有风投的投资网络,图中有 1000 名投资者,他们之间大约有 22000 条连接。如果一个投资者与另一个投资者有过共同投资,就会形成一条连接。这张图看起来可能很繁杂,然而,这其中包含了已经倒闭、从未返还资金或不再进行投资部署的基金。过去十年加密领域所有风险投资者的投资网络下面这张图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如果你是一位寻求 A 轮融资的创始人,投资过单笔金额超过 200 万美元轮次的基金大约有 50 只。参与此类轮次投资的投资者网络大约由 112 只基金构成,而且这些基金越来越趋于集中,对联合投资伙伴的选择偏好愈发明显。从种子轮到 A 轮,你可以寻求融资的投资者群体随着时间推移,基金逐渐养成了联合投资的习惯。也就是说,一只基金投资了某家实体,往往会带上同行基金,要么是看中对方互补的技能(比如技术专长,或是助力市场进入的能力),要么是基于合作伙伴关系。为了研究这些关系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从去年开始探索基金之间的联合投资模式。例如,去年:Polychain 和 Nomad Capital 有 9 次联合投资Bankless 与 Robot Ventures 有 9 次联合投资币安(Binance)和 Polychain 有 7 次联合投资。币安与 HackVC 也有同样多的联合投资同样,欧易(OKX)和 Animoca 有 7 次联合投资。大型基金对联合投资者的挑选越来越挑剔。去年,在 Paradigm 所做的 10 项投资中,Robot Ventures 参与了其中 3 轮投资DragonFly 在总共 13 项投资中,有 3 轮与 Robot Ventures 和 Founders Fund 共同投资同样,Founders Fund 在总共 9 项投资中,有 3 次与 Dragonfly 共同投资。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阶段,少数基金下更大的赌注,联合投资者数量更少,而且这些联合投资者往往是业内知名、有长期声誉的机构。最活跃 VC 间的关系研究数据的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最活跃投资基金的行为。上面的矩阵分析了自 2020 年以来投资数量最多的基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注意到,加速器(如 Y Combinator 或 Outlier Venture)与交易所(如 Coinbase Ventures)几乎没有联合投资过。另一方面,你也会意识到交易所通常有自己的投资偏好。例如,OKX Ventures 与 Animoca Brands 有很高比例的联合投资。Coinbase Ventures 与 Polychain 有超过 30 次投资合作,另外与 Pantera 有 24 次合作。我们发现了三个现象:尽管加速器投资频率较高,但它们与交易所或大型基金几乎没有联合投资,这可能是由于投资阶段偏好不同。加速器倾向于在最早阶段投资,而大型基金和交易所则寻求成长阶段的投资机会。大型交易所往往对成长阶段的风险投资基金有强烈偏好。目前,Pantera 和 Polychain 在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交易所倾向于与本地参与者合作。OKX Ventures 和 Coinbase 对联合投资伙伴的偏好各不相同,这凸显了当今 Web3 领域资本分配的全球性。那么,如果风险投资基金正在聚集,下一批边际资本将从何而来呢?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模式,企业资本有自己的集群。例如,高盛在其发展历程中,与 PayPal Ventures 和 Kraken 有两次共同投资轮次。Coinbase Ventures 与 Polychain 有 37 次联合投资,与 Pantera 有 32 次,与 Electric Capital 有 24 次。与风险投资不同,企业资本通常面向具有明确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的成长阶段企业。因此,在早期风险融资呈下降趋势之际,这一资金池的行为动向还有待观察。不断演变的网络来源:《广场与高塔》几年前读了 Niall Ferguson 的《广场与高塔》后,我就想研究加密领域内的关系网络。这本书揭示了思想、产品甚至疾病的传播与网络之间的关联。直到几周前我们构建了融资仪表板,我才意识到将加密领域资本来源之间的连接网络可视化是可行的。我认为,这样的数据集以及这些实体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质,可用于设计并购以及从私人实体进行的代币收购,我们内部正在探索这两方面。它们还可用于业务拓展和合作计划。我们仍在摸索如何让特定公司能够访问这个数据集。回到本文的主题,投资网络真的能帮助一只基金跑赢大盘吗?答案有点复杂。一只基金挑选合适团队并提供大规模资金的能力,将比它与其他基金的联系更为重要。然而,重要的是普通合伙人(GP)与联合投资者个人之间的关系。风险投资家不是基于基金品牌分享交易,而是与人分享。当一位合伙人跳槽到另一只基金时,这种联系也随之转移到新基金。我对此有预感,但此前验证这一观点的手段有限。幸运的是,2024 年有一篇论文研究了排名前 100 的风险投资机构随时间的表现。事实上,他们研究了对总共 11084 家公司的 38000 轮投资,甚至细分到市场的季节性因素。他们论点的核心归结为几个事实:过去的联合投资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合作。如果之前的投资失利,一只基金可能选择不再与另一只基金合作。想想 FTX 倒闭时破裂的那些投资网络就知道了。在狂热时期,联合投资往往会增加,因为基金都急于更激进地部署资金。在狂热时期,风险投资机构更多依赖社交信号,而减少尽职调查。在熊市期间,由于估值较低,基金部署资金时会更加谨慎,而且常常单独投资。基金根据互补技能选择合作伙伴。所以,一轮投资中挤满了擅长相同领域的投资者,通常会引发问题。就像我之前所说,最终,联合投资不是在基金层面发生,而是在合伙人层面。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个人在不同机构之间跳槽,目标往往是与同一个人合作,无论他加入哪只基金。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时代,了解人际关系仍是早期风险投资的基础,这一点很重要。
融资
Web3
香港

用奶茶店类比关税政策:他一开始得目标就只有中国
比特币不是赌徒的彩票,而是清醒者的逃生舱。撰文:白丁2025 年 4 月 9 日,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戏剧性转折——漂亮国突然宣布对其他国家暂缓加征关税,唯独将矛头对准中国:只对中国加税 125%。这场「关税单挑」彻底撕掉了全球化最后的遮羞布。有人说新冷战开始了。传统艺能:对世界老二的「精准打击」这一轮关税战看似是特朗普的「任性出牌」,实则是漂亮国对「世界老二」的精准打击。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凭借汽车、电子产业崛起,GDP 一度达到漂亮国的 70%。漂亮国随即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出口崩溃,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如今的剧本几乎原样重演,只是主角换成了中国。特朗普团队曾公开表示:「中国就像当年的日本,但体量更大、野心更强,必须在其超越漂亮国前锁死发展空间。」与日本不同,中国手握一张底牌:14 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中国是一个产能过剩的国家,所以对出口的依赖很重,漂亮国这轮关税的狠辣之处在于,它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过服从测试分化盟友构建「反华联盟」,旨在断掉中国的出口。例如德国车企因获得关税豁免,迅速宣布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墨西哥则趁机抢走中国纺织品订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围剿,比正面硬刚更具杀伤力。漂亮国的真正目标即通过遏制出口扼杀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这些被加税的核心产业,正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向「科技强国」的关键领域。若这些产业被压制,中国恐将被迫长期停留在低附加值环节,重复日本「失去三十年」的命运。奶茶店的困境抉择要理解这场关税战对普通人的影响,我们不妨用一家奶茶店来类比一下。假设你经营的奶茶店(中)突然被隔壁商圈霸主(漂亮)针对,对方宣称「你家奶茶用了我的独家配方——黑糖珍珠」,不仅禁止顾客来你这消费,还威胁其他奶茶店不准从你家进货。这时候你有三个选择:选择一:冒险开放你决定对所有不顺从霸主的奶茶店免费开放原料配方,甚至允许他们直接在你的店里卖自家产品。短期内,这条街的奶茶店可能被你的诚意打动,绕过霸主继续找你合作。但风险显而易见:配方泄露风险:其他奶茶店可能偷学你的核心技术(如新能源电池、5G 专利),转身成为竞争对手。自家员工失业:别家奶茶店派来的「外援」可能挤走你的老员工(本土企业)。资金链断裂:免费供应的成本可能拖垮你的现金流(外汇储备压力)。现实案例摆在眼前:2001 年加入 WTO 时,中国汽车行业全面开放,德国大众、漂亮国通用长驱直入。二十年后,虽然国产车开始反超,但期间 90% 的本土品牌被淘汰,数百万从业者经历下岗潮。选择二:隐忍创新你当众向霸主低头,承诺不再用「争议配方」,但私下偷偷研发更厉害的「黑糖珍珠 2.0」。这种策略曾让你在 1999 年躲过一劫(当时漂亮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但如今环境已截然不同:顾客信任危机:常客们(国内民众)觉得你「没骨气」,顾客情绪反噬。研发成本飙升:既要应付霸主的检查,又要暗中搞创新,资金压力巨大(科技制裁导致芯片等关键部件价格暴涨)。时间不等人:霸主发现你还在搞小动作,可能直接砸了你的店(升级制裁)。华为被制裁后,手机业务从全球第二跌出前五,不得不斥资千亿研发麒麟芯片。这个过程养活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但也导致手机价格上涨 40%,消费者被迫买单。选择三:不动你既不开放也不创新,眼睁睁看着顾客被霸主赶走。很快就会出现:原料堆积过期:做好的奶茶(过剩产能)没人买,只能倒进下水道(企业破产)。员工集体讨薪:失去收入的店员(失业人群)可能堵在店门口抗议(社会动荡)。铤而走险:为转移矛盾,你突然举报隔壁小摊贩用地沟油(制造外部冲突),结果引来整条街的围攻(国际孤立)。2018 年中美贸易战初期,某沿海外贸工厂订单锐减 50%,老板连夜跑路,3000 名工人围堵政府讨薪,最终地方财政被迫兜底。假设我是奶茶店老板。若必须选择,我宁愿放手一搏——打开国门迎接外资竞争,哪怕本土企业会受伤,哪怕金融体系会受冲击,但至少主动权在手,输赢都算痛快;如果代价太大,我也能咬牙妥协,像二十年前那样隐忍蓄力,暂时低头换二十年的经济腾飞;我最差的选择,是既不敢开放又无力反击,最后被过剩产能和失业潮逼入绝境。无论选择哪条路,普通人都要做好这些准备:进口车、iPhone 可能涨价 30%,国产新能源汽车趁机抬价;外贸、房地产、教培行业裁员加剧。总而言之,现金的购买力一定会下降。到你身上的感受是:东西咋又贵了。避险资产当大国博弈升级,传统避险资产已显露疲态:黄金价格突破 2500 美元 / 盎司后高位震荡,各国国债收益率因央行干预失真,就连瑞士法郎也因瑞银危机不再绝对安全。也许我们在这时,可以把目光放回总是跌不下 8 万的比特币。比特币不受任何国家政策直接操控。当人民币汇率因关税战暴跌时,中国投资者疯狂购入 USDT(与美元 1:1 锚定的加密稳定币)间接推高比特币价格;漂亮国散户则因担忧美元贬值,直接将比特币作为对冲工具。这种跨国的、自发的共识,让比特币成为唯一不受地缘政治左右的资产。俄罗斯出口商利用比特币结算石油交易,绕过 SWIFT 系统封锁;中国跨境电商通过加密货币向东南亚供应商付款,避免汇率损失。甚至部分国家央行悄悄增持比特币作为外汇储备——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公开表示:「比特币是我们对抗美元霸权的盾牌。」在埃及、巴基斯坦等美元短缺国,比特币已成为民间贸易的硬通货。尽管波动剧烈,但在法币信用崩塌的地区,人们宁愿承受波动也不愿手持废纸。这种底层需求,正在重塑比特币的价值逻辑。抛开这些不谈,让我们再回到根源问题:总量固定、适合储存的资产天生适合作为避险资产和经济系统中的价值存储手段。黄金是,比特币由于存在不能篡改的程序里,更是。奶茶店小用户的资产配置策略首先说持有现金,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持有本国法币。法币在经济系统中只是流通手段,没有任何天然的抗跌属性,持有大量法币看似安全,实则面临双重风险:一是本国货币贬值(如人民币对美元年内已跌 12%),二是银行利率跑不赢通胀。2025 年一季度,中国 CPI 同比上涨 5.3%,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 1.8%,存款实际购买力每年缩水 3.5%。再看看持有黄金。黄金虽能避险,但起码存在两个致命缺陷:无法快速流通(金店回收折价高达 20%)、难以分割(买不起整根金条的散户只能选择纸黄金,但后者本质是金融衍生品)。我们总说比特币跟黄金属于竞争关系,那么二者在总量固定、适合储存这两条性质上,就算打了个平手(比特币比黄金更已与储存),而在快速流通和分割性上,比特币完胜。剩下的选择呼之欲出。比特币不是赌徒的彩票,而是清醒者的逃生舱。它的价值不在于一夜暴富,而在于提供一套独立于主权信用之外的备份系统。历史轮回回望 1930 年代的大萧条,关税战曾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最终以世界大战收场。如今,漂亮国重拾关税大棒,但世界已截然不同——比特币的出现,为普通人提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避险工具。这不是说比特币能消除危机,而是它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当各国政府为维护霸权互相撕咬时,个体至少能通过代码构筑的平行世界,守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特朗普
美国
比特币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备忘录:现在进入「无人知晓」之境
霍华德·马克斯认为,迄今为止的关税发展如同足球迷所称之为的「乌龙球」,队员不慎将球送入自家球门而造成对方得分的情况。撰文:霍华德·马克斯,橡树资本联席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来源:橡树资本2008 年 9 月 15 日星期五,纽约证券交易所收盘后不久,雷曼兄弟突然申请破产的消息震惊全球。此前,贝尔斯登和美林相继申请纾困 / 宣告破产,而紧随其后,瓦乔维亚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也相继陷入危机。于是市场参与者迅速得出结论:美国金融系统正濒临崩盘。局势已显而易见(与数日前截然不同),在以下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之下,金融机构可能或将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塌:(一)金融放松监管;(二)房地产狂热浪潮;(三)非理性的抵押贷款;(四)将抵押贷款结构化为数千种评级虚高的分级证券;(五)高杠杆银行对这些证券的投资,以及(六)银行之间高度关联而引发的「交易对手风险」。恐慌情绪发酵,市场似乎陷入了无止境的螺旋式下跌。我当时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事态的发展及未来的前景略陈己见,于是在四天后发布了题为《无人知晓》(Nobody Knows)的备忘录。我一如既往地承认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但在旧有预期被全盘颠覆的情况下,这种一无所知更胜以往。无人知晓这场螺旋式下跌是否会停止,于我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如此,我的结论是,我们必须假设其最终会停止,因此应当在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折价之际大举加仓。当时无人敢妄称自己「知晓」未来,包括我在内。我只能通过推断得出以下结论:我们无法笃定末日何时降临,纵使知晓末日将至,我们也束手无策,若末日最终并未降临,为此所作的一切举措反而会酿成灾难,以及绝大多数时候,末日终究不会降临。显然,上述结论无一建立在知晓未来的基础之上。但除了将资金投入市场,包括机会七期 B 基金中尚未动用的 100 亿美元资金,我看不到更合乎逻辑的选择。我们设立该基金的初衷,正是为了把握困境债务领域中的重大机遇。而当机遇来临时,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在困境中能以折价——和惊人的收益率——买入最优质的债务,我们怎能裹足不前?然而必须承认,我们对未来会发生什么毫无头绪。我无法妄言自己能够分析未来。事实上,我认为「分析未来」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未来尚未发生,并始终受到无数复杂、不可量化、难以预知且不断变化的因素影响。我们可以思考未来,推测未来,但并无可能分析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当然也是如此。2020 年 3 月,我沿用了 2008 年那篇备忘录的标题,撰写了《无人知晓(II)》(Nobody Knows II)——这是我在新冠疫情期间撰写的首篇备忘录。文章引用了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马克·利普希奇(Marc Lipsitch)的观点:人们通常基于以下三点做出决策(一)事实依据,(二)从类似经验得出的有根据的推论,以及(三)观点或推测。但鉴于当时既无适用于新冠疫情的事实依据,又无类似的经验,我们仅剩下推测这一选项。关于 2008 年危机以及我曾亲历的其他市场动荡——包括当下——我想说的是,我的决策并非稳操胜券,行动时亦难消忐忑。投资领域根本没有确定性可言,在市场转折和剧烈波动时期尤为如此。我从未确信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但只要推理出最合乎逻辑的结论,就必须朝着那个方向迈进。前景未卜在我 2 月仅供客户参阅的备忘录《回顾 2024》(2024 in Review)中,我曾用「不确定性」一词概括特朗普政府的特征。这位总统的决策思维较之历任更加难以预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未必遵循连贯的意识形态,而且常常会进行战术性的调整和修正。但值得注意的是,长久以来特朗普一直抱怨美国在世界贸易中遭受不公待遇,而且至少从 1987 年起,他就一直主张支持征收关税。尽管如此,即便我们预见到他会加征关税,其政策力度仍远超预期。显然,市场也始料未及。上周的事件让我们想起了 2008 年发生的事件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有规则均被推翻。过去 80 年形成的世界贸易的运作方式可能就此改写。其对经济乃至世界整体格局的影响完全无法预测。我们再次面临重大决择,却依然缺乏事实依据和历史经验可供参考。真正的无人知晓——本篇备忘录的大部分内容都将围绕那些无法确知的事物展开。但我希望它能帮助您厘清思路、评估事态。我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的局势下,不存在真正的专家。经济学家虽有分析工具和理论可用,但在此情境下,任何学者或模型得出的结论都无法让人确信无疑。现代史上从未爆发过大规模贸易战;因此,所有理论都未经实践检验。投资者、企业家、学者和政府领袖都会提出建议,但他们未必比普通认知的观察者更正确。众人皆知的结论显而易见,比如物价可能会上涨。真正关键的隐微真相反而难以洞见。我坚持认为,即便对于通过预测来应对未来的人而言,单有预测仍是不够的。除了预测本身,还需要权衡其成真的概率,毕竟并非所有预测都具备同等价值。在当前环境下,我们必须承认预测的准确率必然不及往常。何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局势中充斥着大量前所未有的未知变量,而这有可能演变为我们有生之年最重大的经济变局。这里不存在所谓的预知性,唯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执意以确定性甚至信心作为采取行动的前提,我们将会陷入无所作为的僵局。或者说,恕我直言,如果我们自以为做出了确定无疑的决策,那么我们很可能是在犯错。我们必须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但同样需要铭记:决定「不采取行动」并不是「采取行动」的反义词,其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不采取行动的决定——保持投资组合不变——与做出改变的决定一样,都应被审慎考量。被恐慌的投资者视为避险之策的谚语——「不接飞刀」和「静待尘埃落定,柳暗花明」本身并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我非常喜欢市场分析师沃尔特·迪默(Walter Deemer)一本著作的标题:《买入时机到来之时,你却望而却步》(When the Time Comes To Buy, You Won『t Want To)。导致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不利事态的发展令人恐慌,抑制投资者的买入欲望。但是,当不利事态纷至沓来,通常是果断出击的最佳时机。最后,鉴于特朗普的战术思维特性,必须牢记一切皆可瞬息万变。如果他通过施压迫使对手让步后宣布胜利,这并不足为奇…又或者,如果他通过升级对抗来回应其他国家的反击,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周五我在沃顿商学院论坛所言,如果有人认为其知道三个月后的关税税率,我敢打赌他肯定错了——甚至无需知道他预测的具体数值。关税特朗普总统实施关税政策的动机何在?其理由是否成立?政策宣布当日,我听闻一名电视评论员认为特朗普的「冲动」确有几分道理。他的目标是什么?其包括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提振美国制造业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缩小或消除贸易逆差通过产业本土化提高供应链安全性遏制针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迫使其他国家坐上谈判桌为美国财政部创收必须承认,每一个目标就其自身而言都是可取的,也是关税政策的合理预期结果。只可惜,事态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问题在于现实世界(尤其是经济领域)存在二阶、三阶连锁反应,这些都必须加以考虑。如果没有这些影响,经济学就会像物理科学一样可靠,就像「如果你做 A,那么 B 就会发生」。正如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所说,「想象一下,如果电子有情感,物理学会变得多么困难。」经济和市场几乎完全由人构成,而人的确是有感情的,作出的反应不可预测。在经济学中,其他人将对行为 A 以及行为 A 产生的结果 B 作出反应,我们必须考虑他们的反应会引发什么后果。影响不仅往往重大,而且难以预测。此外,政治在当前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且难以预测的角色,并遵循着它自己的一套逻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清单很长,其中许多后果都尤为严重:其他国家的反击物价上涨和通胀抬头物价上涨与消费者信心下滑导致需求萎缩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失业供应短缺世界秩序发生巨变需要关注的线条很多,如果我试图一一详述,我们将永远无法完结本篇备忘录。我在此简要论述几点。有些国家会进行谈判——毕竟,借用特朗普的术语,在多数情况下美国「手握王牌」——但有些国家则不会,可能是因为其决策者展现出强硬姿态,从而导致事态升级。加征「对等关税」总体而言不太可能带来任何积极效果,反而可能使得双方处境更趋恶化。即便我们将要遭遇的问题比其他国家更为轻微,也没什么值得欣慰。毋庸置疑,关税将抬高物价。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征税,终须有人承担。这既适用于从国外进口的商品,也适用于在美国制造但包含进口材料或零部件的商品。这意味着其影响将非常广泛。虽然关税在口岸由进口商支付,但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最终的商品买家,也就是消费者。理论上,制造商、出口商、出口国或进口商可以选择自行消化税负以维持业务,但他们不会乐意为此削减利润,况且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承担这部分成本。值得回顾的是,我在 2022 年 3 月的备忘录《国际事务的钟摆效应》(The Pendulum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中指出,在 1995 年至 2020 年期间,美国耐用消费品价格按实际价格计算下降了 40%,总通胀率平均每年仅 1.8%。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其进口占比颇高。试想,如果当时限制或者抑制低价进口商品,通胀又会如何?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前述三大目标真能实现,促使更多在美销售的商品转为本土生产:第一,在多数情况下,美国并没有足够的现成制造产能可以调用。例如,我怀疑美国是否有工厂能够生产电视或电脑液晶屏。要建立能满足大部分美国需求的产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意味着在短期内将会出现供应短缺及/或售价很可能维持「原价 + 关税」的水平。第二,为恢复制造业岗位而新建的工厂需经历漫长的审批建设周期,其相应的建设成本必须基于对未来多年盈利的预期才能合理化。这进一步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给决策带来了挑战。试问哪位 CEO 会仅因这些可能面临重新谈判(或由下届政府废除)的关税政策来承诺投资?不要忘了,特朗普在其首届任期签订了《美墨加协定》并于 2020 年开始生效,以取代于 1994 年开始实施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现在又以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征 25% 的关税取代《美墨加协定》。第三,美国的技术工人数量可能不足以完全替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当前为我们生产产品的工人。第四,最初美国人为什么购买进口商品?因为更便宜。美国为何流失就业岗位?因为同样的工作,美国工人薪资更高,但产品质量却不足以支撑更高售价。这正是美国的大众汽车进口量从 1950 年的 330 辆激增至 2012 年的 40 万辆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关税太低。很简单的真相就是,外国商品的成本通常低于美国本土制造的同类商品。即便未来关税高到让「美国制造」的产品比「进口商品 + 关税」的成本更低,其绝对价格仍将高于一周前(也就是征税前)的价格。无论如何,美国本土产品的售价几乎注定高于美国民众所习惯购买的进口商品。由于大多数美国民众支付必需品后收入所剩无几,物价上涨可能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除非工资与物价同步上涨,但这种情况一般不太可能出现,否则我们将面临危险的通胀螺旋。物价上涨很可能导致销量下滑,进而挤压利润率。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这说法本身就像个矛盾修辞,就像我从不预测经济走势)——Brean Capital 的康拉德·德奎德罗斯(Conrad DeQuadros)认为,企业利润率是预测经济衰退的最佳领先指标。当利润率承压时,企业会停止新的投资,并采取裁员和其他成本削减措施,而这往往会引发经济下行。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充满权衡取舍。这一点在贸易和关税领域尤其如此。例如,最近大量报道声称(真实性待考),2018 年对进口钢材加征关税,为美国钢铁行业保住了 1,000 个就业岗位。但美国使用钢材的行业流失了 75,000 个岗位(或未雇佣潜在的新员工)。要如何做出这些抉择?同样,正如我在 2016 年 5 月的备忘录《经济现实》(Economic Reality)中所写:一边是因中国产品而丧失制造业相关工作的 320 万美国人的利益,另一边是成千上万不得不为进口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美国人的利益,该如何权衡?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不安情绪越强烈,其承担风险的意愿就越低。在我们可能面临的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人们可能会犹豫不决、不愿达成协议,并且可能会为每单位的潜在利润支付更低的对价。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将经济活动描述为由「动物精神」驱动,他将其描述为「一种自发的行动冲动,而非无所作为,也并非量化收益乘以量化概率的加权平均结果」(根据维基百科)。这种冲动通常源于乐观情绪,或许正如消费者信心所反映的那样。那么,在未来的环境中,积极的「动物精神」的来源又将是什么?国际视角关税政策的影响远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深刻波及国际局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贸易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有益影响。随着战后重建开支、技术和管理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和资本市场扩张,加上全球化经济浪潮,共同造就了「水涨船高」的经济繁荣。诚然,各国和人民的受益程度确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获益的。我认为这正是过去 80 年总体和平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如此,我们有幸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期之中。全球化的主要益处被称为「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有相对擅长和 / 或成本更低的生产领域,与其他国家形成某种互补关系。如果每个国家专注生产优势产品进行出口同时向其他国家购买自己不擅长的其他产品,由此开展国际贸易,通过提升整体效率实现集体福利最大化。正如我周五在 Bloomberg TV 所说,「意大利生产意面,瑞士专精钟表,这让我们所有人都获益」。但如果由于贸易壁垒,意大利必须自己生产钟表,瑞士必须自己生产意面,两国民众可能最终会需要以更贵的价格购买以前习惯购买的进口产品,或是购买质量较次的本国产品,又或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出现。大多数商品在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工资更低,这一事实令美国民众尤其受益。虽然代价是流失数百万就业岗位,但让全体美国人事实上获得了远胜于仅能购买本土商品的生活水平。这正是沃尔玛非食品类商品大多为进口的简单原因。再引证一个帮助构建了更好的世界的因素,我将美国在后二战时期的行为描述为「源于开明的利己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表现慷慨。」根据马歇尔计划,我们赠予(而非借予)西欧数十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同样,1945 年至 1952 年期间,麦克阿瑟将军见证了日本的重建和经济振兴。自那以后,美国(一)提供了大量海外援助,(二)大力投资发展中国家医疗体系,(三)推动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留学教育交流,以及(四)向全球输出正面形象。这些举措无不彰显慷慨本色。在每一项「交易」中,我们的付出都超过直接所得,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讥讽我们是「冤大头」。没错,这堪称慷慨施予,但正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述: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商品开辟市场,培育可靠贸易伙伴,并助力西欧建立稳定民主政体」。这是相当不错的回报。他国人士获得大量无偿援助,但这些计划毫无疑问对美国亦有助益,包括限制竞争对手意识形态扩张,使其他国家与美国结成防御同盟,以及助力美国成为全世界最繁荣的国家。我不希望看到美国变成孤立主义者。但是:这个过程很有可能被我们逆转。我们可以与我们的贸易伙伴相互对抗,让我们的盟友感到受霸凌和勒索。我们可以迫使曾经依靠我们获取资本和其他形式援助的国家转向中国和俄罗斯寻求支持。我们可以让其他国家感觉必须减少在美国的投资,以及减持美国国债。前两点可能让我们失去重要盟友,削弱各国对民主制度的好感。正如我朋友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所说:「你无法一边树敌一边施加影响。」而第三点可能对美国财政状况产生巨大影响。迄今为止,全世界对美国经济、法治和财政稳健的高度评价让我们赢得了「信用金卡」地位,信用额度没有上限,也不会有催款账单。这让我们能够在过去 25 年间每年以财政赤字运行,过去 45 年也只有四年例外,包括在过去五年间每年新增上万亿美元的赤字。换言之,我们一直能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维持生计——联邦政府的开支持续超过其税收和行政收费收入。这已导致美国出现最糟糕的情况:36 万亿美元国债,以及由此造成的联邦政府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并不指望联邦政府会突然负责任地行事并平衡财政预算,因此我不禁疑惑我们还能依赖这张信用金卡多久。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的意愿会降低吗?他们会认定我们的财政管理不再可靠吗?即便我们维持全球最强信用,他们会出于担忧、不满或政治动机而减少购买吗?如果国债拍卖失败会发生什么?(我料想美联储会购买未售出的证券,但我对美联储通过给银行贷记存款产生资金来购买国债感到不安。最终,资金从哪里来?)如果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认可度降低,我们还会维持全球最强信用吗?如果国债的买家要求更高的利率,赤字(以及国家债务)情况又将如何?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一些贸易赤字可能已经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如果这种情况停止,美国国债的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化?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更久远时期,美国一直「手中有牌」。特朗普相信美国的实力以及利用实力变现的能力。这就是他在关税问题上的举措:不再为世界其他国家「买单」。不再进行能够产生长期利益的慷慨解囊,而是进行索取公允价值的交易。我收到了很多关于周五在 Bloomberg TV 上露面的善意回应,我想用一位观众的评论,就此话题得出结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特朗普的贸易和制造业顾问]等人认为,日本在汽车领域领先美国对美国的未来造成了威胁。日本确实在此领域取得了领先,并始终保持这一优势。但自那以后,美国经济规模相比日本已扩大一倍有余。即便考虑人口变迁和货币升值,增长也已翻倍。尽管在汽车领域失去领先地位,美国经济规模仍然翻了一倍,或者经济翻倍是否应部分归功于失去领先地位?计算机软件和飞机发动机的利润率远比大众市场汽车的利润率高得多。(粗体为笔者所加)日本利用其生产汽车的优势,而美国转向其可以获得自身优势的其他商品。这不正是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应有的运转方式吗?正如我在 9 月份的备忘录中所提出的,政府试图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努力使其经济——如若不受干预可沿自然轨道运转——迎合政策偏好,这种做法是否明智?关税是一种「外部因素」或「人为因素」,其目的是:(一)抑制本可以实现的出口,从而(二)帮助国内企业实现如果任由其自行运作就不会实现的销售。代价是什么,又由谁来承担?结论在我看来,迄今为止的关税发展如同足球迷所称之为的「乌龙球」——队员不慎将球送入自家球门而造成对方得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与英国脱欧非常相似,而我们已经知道其结果如何。英国脱欧让英国人民在 GDP、士气和同盟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对政府声誉和稳定性造成了损害。而这一切皆是其自酿的苦果。我喜欢我这一生中事务以往的运行方式,恰好跨越了我所讨论的 99% 的战后时期。我们的部分政府开支显然曾被滥用,有在国内的、亦有在国外的,我们的国家债务亦非值得庆贺之事。但我很享受在一个和平、繁荣和日益健康的世界中生活,我并不希望看到这种生活发生转变。仅仅数月之前,美国经济表现良好,前景乐观,股市创下历史新高,到处都在谈论美国例外论。如今,如果特朗普关税政策生效,美国经济可能比任何其他情况下都更快地陷入衰退,更高通胀和大范围经济错位。即使关税完全取消,其他国家也不太可能忽视这一事件,并得出结论,认为他们无需担心与美国的关系。不可否认,关税政策或许能实现部分前文列出的目标。美国制造业可能增长,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可靠的供应链。我们在世界贸易中的待遇可能变得更加公平。财政部的收入也可能增加。另一方面,某些预想的利益可能遥不可及。特别是在减少贸易逆差方面,只要美国更强大、更繁荣并因此拥有更强的购买力,美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不太可能比其从美国购买的少。美国的工人薪资待遇更好,意味着美国制造商品的成本不太可能低于国外生产的商品。期望的结果可能会实现,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现实,或两者兼而有之。然而,必须牢记的是,任何收益可能都需历经数年调整方能显现,而代价却大概率近在咫尺。金融市场又会如何?过去几天,经济展望已发生巨大转变,股市因此大幅下跌。一如既往,核心问题在于市场当下反应是否恰当:是恰到好处、过度,还是不足?这个问题甚至比以往更难回答,因为几乎没有人相信,未来的经济世界不会与我们迄今为止所生活的世界有显著不同,甚至可能更糟。一方面,如果宣布的关税维持不变,并且他国的反击措施导致全面贸易战,经济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但另一方面,冷静的决策(以及政治上和股市上强劲的拨乱反正)如能够占据上风,可使得关税回落至损害更轻的水平,甚至可能为自由贸易带来增益。美联储可能如何应对?衰退风险可能催生更激进的降息举措以刺激经济。或者通胀的威胁可能导致原本计划的降息被推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与更典型的需求驱动型通胀相比,提高利率等对抗通胀的措施,在对抗由加征关税导致的通胀方面,也许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今天的标题尤为契合美联储的行动:当然无人知晓。在橡树所涉足的市场中,对违约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已导致收益率息差形式的风险补偿显著上升,导致可获得的信贷收益率出现了显著的净增长。与此同时,我们预期困境的发生率将会上升,对定制化资本解决方案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我们最新的机会型债务基金很可能会加速部署。借用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名言,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因此,正如我为此备忘录复用我在雷曼兄弟破产后所撰写备忘录的标题一样,在此我还要借用该备忘录的结语:18-24-36 个月前人人都在兴致勃勃地买入资产,形势一片明朗,资产价格飙升。如今难以想象的风险近在眼前且已在定价中显现,探寻以折价买入资产合情合理:昔日珍宝已被投资者弃之若履(那些被连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婴儿)。我们正在积极部署。就我个人而言,我有幸在宣布关税当天拜访了蒙特利尔的投资人,并在次日拜访了多伦多的投资人。我走访加拿大的时机真是太巧了!我在每次会谈的开场都表示,与数亿美国人民一样,我尊重加拿大,并认为加拿大是美国的伙伴和盟友。反响激动人心。这正是我们所有人与世界各地朋友们联结的良机。
支付
沃尔玛
国债

关税暂停期窗口打开,加密市场能否「拨云见日」?
市场正在随着特朗普的大旗挥舞而惊涛骇浪。撰文:Pzai,Foresight News市场正在随着特朗普的大旗挥舞而惊涛骇浪。4 月 9 日,随着特朗普宣布暂停对其他国家征收关税 90 天,并将互惠关税降至 10% 后,加密市场迅速进行反应,主流资产表现普涨。同时,随着美参议院批准 Paul Atkins 继任 SEC 主席,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代理主席 Caroline D. Pham 表示未来将不再针对数字资产的注册违规行为提起诉讼,美国加密市场的未来已渐明了。市场情绪一览主流资产方面,前十大资产单日涨幅均超过 5%,并部分收复了周内的跌幅。比特币恢复到 82000 美元水平,以太坊更恢复至 1600 美元上方。尽管在特朗普关税大棒无限挥舞的当下,目前仍不清楚哪些国家确切被豁免关税,也不清楚特朗普是否仍准备大幅升级贸易战。但加密资产受益于“贸易战降温”预期,叠加监管松绑,短期利好的情绪爆发,市场已从此前的情绪中得到有效恢复。而在如此波动的行情下,据 Coinglass 数据,过去 24 小时全网爆仓 4.77 亿美元,多单爆仓 1.3 亿美元,空单爆仓 3.47 亿美元。其中比特币爆仓 1.8 亿美元,以太坊爆仓 1.35 亿美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Bitwise 首席投资官 Matt Hougan 表示,「比特币多头应该受到其表现的启发...一旦市场波动稳定下来,我们将看到它重返历史新高甚至更高。」关税暂停预期落地,市场观点如何?在关税延迟实施后,众多可能性正在浮出水面。宏观环境下,市场原本预期 2025 年下半年美联储可能开始降息,而美联储分析师预计如关税暂停持续,预计通胀影响将减弱,降息的门槛仍然很高。若特朗普在 90 天内延长关税暂停或宣布更多国家(如欧洲、日韩等)的关税豁免,将进一步减轻全球贸易摩擦压力,叠加监管松绑和资本回流预期有助于加密市场维持强势。而在中国对等关税反制后,特朗普明确将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至 125%,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潜在影响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全球避险情绪对应上升,一定时间内不利于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风险资产承压。多数分析认为,若关税暂停能显著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则中长期内美联储可能相对延迟降息步伐。另一方面,若全球贸易摩擦持续或再升级,则短期内风险资产将面临更多下行压力,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或将陷入更复杂的权衡取舍中。考虑到美国内部对于关税政策有分歧,未来政策反复的概率较大,市场情绪可能因此波动。未来市场需要更多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特别是 6 月和 9 月的 FOMC 会议)。若市场预期逐步修正为“宽松转中性”,加密市场可能延续近期的回暖节奏;反之,如果局势恶化,美联储更趋鹰派,风险资产的承压效应可能迅速累积。多机构联动推进合规,加密股回升强劲在市场波动的同时,美国加密市场的合规进展仍在稳定推进。4 月 8 日,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司法部副部长 Todd Blanche 指示立即关闭司法部的加密诉讼部门(NCET),该部门于 2021 年成立,并处理了包括加密混币器 Tornado Cash 和 Mango Markets 漏洞事件等在内的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Blanche 表示,上届政府以「鲁莽的策略」利用司法部,通过执法行动以过度监管加密行业。在同一天内,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代理主席 Caroline D. Pham 也赞同司法部政策,表示未来将不再针对数字资产的注册违规行为提起诉讼,并发起一项旨在迅速解决不合规问题积压的计划。这些合规进展叠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利好,推动加密股在 4 月 9 日回升。其中 MSTR 回升至近 300 美元位置,收盘报 296.86 美元,单日涨幅 24.76%。而在 2025 年 3 月的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新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主席 Paul Atkins 在证词中表示,他将把为数字资产创建监管框架作为「重中之重」,强调了建立明确的数字资产规则的紧迫性,其中 FIT 21 等法案的势头正在增强。尽管两党取得了进展,但由于前者的复杂性,一些民主党人批评美国司法部放弃加密执法,并对谁将监管该领域以及过时的法律框架是否仍然适用表示担忧。而当监管政策走向明确和连贯时,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会显著下降。近期的合规动态传递出一种信号——美国监管层正在积极构建对加密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对那些长期关注合规与监管的投资者来说,有助于降低资金在“监管真空”情况下的波动性风险,而行业内一直面临高昂合规成本及法律风险的公司将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在特朗普持续深入加密的时代,这一系列监管松绑的动作绝非孤立,而是美式「加密国家战略」的关键拼图——司法部退出为行业减负,CFTC 柔性执法扩大市场基数,SEC 建规立制吸引主流资金。这些部门的整合和合作体现了美国正试图构建「监管友好度 - 市场规模 - 战略储备」三位一体的加密市场体系。随着这一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密市场正在逐渐走入更多投资者。
比特币
以太坊
监管政策

解读 SEAL —— Sui 的去中心化数据安全新解
Mysten Labs 在 Sui 测试网上推出了全新的去中心化密钥管理解决方案。撰文:Alex Liu,Foresight News随着 Web3 生态的不断成熟,隐私保护、访问控制和密钥管理等问题日益凸显。4 月 5 日,Mysten Labs 在 Sui Testnet 上推出了全新的去中心化密钥管理解决方案—— SEAL。下面,我们将从技术架构、应用场景、开发者体验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对 SEAL 进行详细介绍。背景在传统 Web2 时代,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往往依赖于中心化的密钥管理服务(KMS),例如 AWS KMS 或 GCP Cloud KMS。然而,这些方案无法满足 Web3 生态对于去中心化、透明性和用户自主控制的要求。针对这一痛点,Mysten Labs 推出了 SEAL,旨在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安全加密与访问控制,帮助开发者在构建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过程中避免依赖单一信任方,从而实现更加灵活和安全的数据保护。SEAL 的出现解决了在海量链上数据需要保护时,传统方案往往因场景单一或依赖中心化服务而带来的局限性。通过 SEAL,开发者可以在不牺牲安全性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跨存储系统、跨应用场景的数据加密和访问管理,为 Web3 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而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技术架构SEAL 采用了多层技术方案,确保数据加密过程安全、高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On-chain 访问控制SEAL 利用 Sui 区块链上的 Move 智能合约实现访问控制。开发者可以通过在智能合约中定义访问策略,精细控制谁能够访问解密密钥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访问。这种基于链上的规则保证了透明性,使得权限验证过程具有不可篡改性,从而增强了数据安全性。阈值加密(Threshold Encryption)在传统单点信任的密钥管理方式中,密钥集中存储容易成为攻击目标。SEAL 则采用阈值加密技术,将解密密钥分散存储在多个独立的后端服务中。只有当达到预设的最小密钥数量(例如 t-out-of-n 模型)时,才能恢复完整的密钥。这种机制有效分散了风险,即使部分密钥服务器遭受攻击,整体数据仍能保持安全。客户端加密SEAL 强调数据在客户端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即用户在本地完成加密过程。这样一来,即使 SEAL 的服务器或中间节点遭到入侵,也无法获得明文数据,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隐私保护能力。存储无关性与一些只能针对特定存储系统进行加密的解决方案不同,SEAL 具备存储无关性。无论是基于 Sui 链的去中心化存储 Walrus,还是其他链上或链下存储系统,SEAL 都能提供兼容的加密方案。这种灵活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存储方案,而无需担心加密机制的适配问题。应用场景SEAL 灵活多样的应用场景也展示了其广泛的实际价值。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内容付费与门槛访问在当前的数字内容分发领域,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希望通过加密内容来实现付费阅读或会员制订阅。利用 SEAL,创作者可以将优质内容加密,仅允许持有特定 NFT 或支付订阅费用的用户解密查看。这种模式类似于链上版的 Patreon 或 Substack,不仅保护了内容的版权,也实现了精准的用户付费访问。私密消息与数据传输在去中心化聊天和社交应用中,用户隐私保护尤为重要。SEAL 支持端到端加密消息传输,使得即使在公有链上也能确保消息内容只有通信双方能够读取。开发者可以利用 SEAL 构建安全可靠的去中心化即时通讯应用,解决传统社交平台中隐私泄露的隐患。NFT 传输与时间锁定交易NFT 作为区块链上的重要资产,其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SEAL 可以应用于 NFT 的时间锁加密,即将 NFT 的所有权转移或解锁设置为在特定时间窗口内才能进行。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封闭拍卖,还为 DAO 投票和其他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用户敏感信息存储在医疗、身份认证等领域,用户的敏感数据需要严格保护。SEAL 能够对存储在 Walrus 或其他存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并通过链上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查看,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开发者体验SEAL 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为开发者提供了完善的 SDK 和工具链,降低了整合和部署的难度。通过 SEAL SDK,开发者可以调用加密、解密和密钥管理等接口,无需深入了解底层的复杂密码学原理。同时,虽然目前暂没有建立起的生态项目,官方提供了详细的文档和一个示例 APP,其中的代码为开发者提供详细的指导,助力他们在测试网环境中快速构建和调试应用。此外,SEAL 的测试版已在 Sui Testnet 上开放,开发者可以在该环境下进行多种场景测试,并将反馈意见提交给 Mysten Labs,以便在未来版本中不断完善功能。开发者友好、易于集成的特点使得 SEAL 成为 Web3 开发者的优选工具。未来展望尽管 SEAL 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的基础功能,但 Mysten Labs 并未止步于此。未来,SEAL 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多方安全计算(MPC):通过引入 MPC 技术,实现更加分布式的解密操作,使密钥管理过程更加安全可靠。服务端加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为满足轻量级前端应用的需求,未来可能支持服务端解密方案,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灵活选择。数字版权管理(DRM):借鉴传统媒体行业的经验,开发类似 Netflix、YouTube 等平台的 DRM 技术,在保证用户端安全的前提下,保护数字内容版权。这些功能的加入将进一步拓展 SEAL 的应用边界,使其不仅限于数据加密和解密,而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去中心化数据安全平台,为整个 Web3 生态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Web3
支付
隐私

赵长鹏入局!2.4 亿人口红利加持,巴基斯坦加密行业开启新征程?
从禁令到拥抱:巴基斯坦加密货币的「冰与火」之路。撰文:KarenZ,Foresight News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一个拥有 2.41 亿人口、年轻化程度极高的国家——巴基斯坦,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有关加密货币的变革。尽管在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市场目前仍游走于「灰色地带」,但随着用户基数的持续增长与监管框架的逐步明晰,这片土地有望崛起为南亚地区加密经济的重要枢纽。4 月 7 日,赵长鹏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Pakistan Crypto Council,简称 PCC)担任战略顾问。这一举措不仅凸显了赵长鹏在全球加密货币行业的影响力,也预示着巴基斯坦在加密货币领域将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作为 PCC 官方战略顾问,赵长鹏将在监管框架、基础设施、教育普及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提供指导,并与巴基斯坦政府及私营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合规、包容且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加密生态系统。借此契机,让我们深入了解巴基斯坦加密委员会的结构以及该国在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现状和采用情况。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架构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PCC)于 2025 年 2 月由财政部提议设立,隶属于财政部,于 3 月正式宣布成立,主要职责是监督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在该国金融领域的整合和采用。该委员会的重点不仅限于监管,还旨在创造一个区块链和数字金融能够蓬勃发展的环境,避免因监管空白导致的市场乱象。此外,PCC 还致力于促进负责任的创新,在保护消费者和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加密货币技术在巴基斯坦的创新应用。PCC 组织架构如下:财政部长 Muhammad Aurangzeb 担任该委员会主席,表明巴基斯坦政府对不断发展的数字经济的承诺。担任该委员会 CEO 的 Bilal bin Saqib 也是委员会财政部长的首席顾问。Bilal bin Saqib 是一位来自伦敦的企业家,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社会创新与创业硕士学位,还曾入选福布斯 30 岁以下精英榜单 。在 Web3 领域,Bilal bin Saqib 是巴基斯坦 Web3 社区 Web3 Pak 创始人,还在非洲数字资产平台 Busha 是担任过增长顾问,也经常在一些加密相关活动上担任演讲者,分享区块链社会影响的经验。 除了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工作之外,Bilal bin Saqib 此前还获得第 1632 届光点奖(英国首相授予为社区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的奖项),共同创立了非营利组织 Tayaba(为巴基斯坦水资源匮乏社区提供清洁水解决方案),并推出了 H2O Wheel(减轻农村社区负担的创新型水上运输设备)。2023 年,其因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人道主义努力而被授予 MBE 勋章。PCC 的直属董事会成员包括巴基斯坦国家银行行长、巴基斯坦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P) 主席、联邦法律部长和联邦信息技术部长。这种多元化的组合确保了监管监督、金融稳定、法律框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能与巴基斯坦的加密生态系统紧密契合。巴基斯坦财政部长兼 PCC 主席 Muhammad Aurangzeb 表示,「我们正在向世界传递明确信号,巴基斯坦正敞开创新之门。随着 CZ 的加入,我们将加速实现将巴基斯坦打造成为 Web3、数字金融和区块链驱动发展的区域强国的愿景。」巴基斯坦概括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北枕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接壤,是连接南亚、中东和中亚交汇处的关键国家。巴基斯坦国土面积为 79.6 万平方公里。在人口结构方面,该国人口红利显著,是全球第五大人口大国,30 岁以下群体占到总人口的 60% 以上,自然地,劳动力数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根据巴基斯坦国家统计局 2024 年 7 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巴基斯坦总人口已达约 2.41 亿,与 2021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了 15.87%,年均人口增长率为 2.55%。约 79% 的人口未满 40 周岁, 其中 15 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 40.56%,15 至 29 岁的青年占 26%。在经济方面,巴基斯坦经济目前面临高通胀、外债危机、货币贬值等多重挑战,不过政府正通过国际援助、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寻求突破。教育方面,巴基斯坦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但学校数量不足,教育普及率均较低,再加之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了教育进步。根据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目前,巴基斯坦失学儿童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约有 2500 万儿童(5-16 岁)无法上学,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 44%。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地区和女童中更为突出和严重。基础设施方面,电力短缺和互联网普及率低(约 50%)限制了技术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的国教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97%。巴基斯坦加密监管演进三部曲巴基斯坦的加密监管目前处于从禁止向探索监管过渡的阶段。虽然法律上仍不明朗,但政府态度的缓和、国家加密货币委员会的成立、国际合作以及民间较高的采用率表明,该国可能会尽快出台更清晰的政策框架。禁止阶段(2018 年到 2021 年):2018 年 4 月,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发布的一项禁令显示:「虚拟货币不是巴基斯坦政府发行或担保的法定货币。建议所有银行、开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银行 / 公共服务组织 / 公共服务供应商等不要处理、使用、交易、持有、转移价值、推广和投资虚拟货币,也要求银行 / 开发金融机构 / 小额信贷银行不要协助其客户 / 账户持有人进行虚拟货币 /ICO 代币交易。任何此类交易应立即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给金融监控部门(FMU)。」该禁令也建议公众为了自身利益保持谨慎,不要参与与虚拟货币挖掘、交易、兑换、价值转移、推广和投资有关的活动,以避免任何潜在的财务损失和法律影响,但并未明确限制个人持有或 P2P 交易,但已将加密货币置于法律灰色地带。之后不久,巴基斯坦比特币交易平台 Urdubit 完全关闭。探索阶段(2022 年至 2024 年):加密货币规模的不断扩张促使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对加密生态系统展开研究与分析。2022 年,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发布《加密资产——潜在风险和机遇以及全球的监管方法》报告,虽然重申了此前的虚拟货币禁令,但也指出加密资产因其便利性、匿名性、投机性等优势,在全球部分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并列举了加密资产面临的多项挑战,包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外汇制度和资本外逃的影响、金融稳定、被用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逃税等的风险等。同年(2022 年)2 月份,根据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前行长 Reza Baqir 于 2022 年 2 月 6 日发表的《数字货币的崛起与未来之路》演讲,巴基斯坦正在经历从现金向数字支付的快速转变,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基础(1.89 亿电信用户、1.08 亿 3G/4G 用户等),为数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巴基斯坦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视其为金融体系发展的重大机遇,不过对私人数字货币却持审慎态度,认为虚拟货币的风险大于收益。同时,Reza Baqir 对 CBDC 持乐观看法,认为其可能助力包容性、创新及跨境支付。Reza Baqir 还呼吁监管机构不仅要制定规则,还要主动创新并推动金融生态发展。不过在,2023 年 3 月份,巴基斯坦政府打算暂停该国网上提供的加密货币服务,以防止数字资产的非法交易。巴基斯坦前财政部国务部长 Aisha Ghaus Pasha 透露,巴基斯坦「永远不会将加密货币合法化」。2023 年 6 月份,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宣布计划推出央行数字货币。2024 年 11 月份,联邦政府提议修改《巴基斯坦国家银行法》,使(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在巴基斯坦合法化。新修正案还提出了对未经授权发行数字货币的处罚。任何被发现非法发行数字货币的人将被处以相当于非法发行价值两倍的罚款。破冰阶段(2025):进入 2025 年,巴基斯坦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计划为加密货币交易创建法律框架,以吸引国际投资。今年 3 月份,巴基斯坦正式成立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PCC。该委员会 CEO Bilal Bin Saqib 提议利用该国的多余能源来推动比特币挖矿。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巴基斯坦被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列入「需加强监控的司法管辖区」(即灰名单),正因如此,政府和央行对加密货币的合法性与潜在风险进行审视。随着 2022 年 FATF 将巴基斯坦移出「灰名单」以及全球加密市场的繁荣发展,改善后的国际金融环境或许会为加密货币市场带来新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更为严格的监管预期。Bilal bin Saqib 曾表示,PCC 还在探索诸如 RWA 和建立监管沙盒等举措,同时确保遵守 FATF 标准。PCC 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强大且透明的监管框架,要求所有加密活动符合 KYC 和 AML 规定。巴基斯坦加密货币采用情况近年来,巴基斯坦加密货币的采用率显著增长,主要受经济不稳定、货币贬值、资本管制和年轻人口数字化程度高的推动。巴基斯坦加密委员会 CEO Bilal bin Saqib 表示,巴基斯坦在全球加密货币采用率排名前十,估计拥有 2500 万以上活跃用户。巴基斯坦首先会对 BTC 挖矿、代币化和加密货币监管持乐观态度。Bilal bin Saqib 表示,该国正在就区块链技术以简化汇款流程。Chainalysis报告也显示,巴基斯坦在加密货币采用率方面排名全球第九,印度、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排名前三。其次,巴基斯坦是全球第五大汇款接收国(2024 年约 330 亿美元),但传统渠道手续费高,这使得加密跨境汇款工具比较流行。据 BeInCrypto 汇总,在巴基斯坦最流行的五个加密交易平台包括币安、Bitget、Bisq、OKX 和 Paxful(均支持 P2P 交易)。由于银行禁止直接进行加密货币交易,巴基斯坦用户通常会选择在 P2P 平台上广泛接受的替代支付方式,包括移动钱包和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如 JazzCash、Easypaisa 和 Redot Pay 等。小结: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密货币有可能成为巴基斯坦对抗通胀、优化跨境支付的有力工具。此外,该国年轻且数字化倾向明显的人口结构,为加密货币和 Web3 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天然优势。加密委员会的设立或许将通过教育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这一进程。值得一提的是,赵长鹏表示,其创立的 Web3 教育平台 Giggle Academy 可以向巴基斯坦失学儿童提供学习机会。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加密委员会的成立可能会推动通过加密与区块链教育项目培训本地 Web3 人才,提升民众对加密货币的认知和接受度,还可能为巴基斯坦培养一批数字经济从业者。除此之外,赵长鹏在加密行业拥有深厚经验,尤其是在应对全球监管挑战方面,可能推动 PCC 制定更清晰的监管政策,既能吸引外资,又能平衡风险。此外,此举本身就是向全球加密社区发出的信号——该国正积极拥抱 Web3 和数字金融,从而可能吸引国际资本关注巴基斯坦市场,并刺激巴基斯坦本地 Web3 创业生态的发展。然而,巴基斯坦农村地区人口占比依然较高,互联网普及率和金融素养较低,电网相对陈旧,断电频繁,这可能成为推广加密货币的阻碍。综上,巴基斯坦的加密货币采用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政府的积极信号表明其可能会尽快推出初步监管框架。若成功,这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汇款和金融包容性方面。然而,基础设施改善和国际合规仍是关键挑战。此外,若巴基斯坦成功构建合规的加密生态,可能影响孟加拉国、伊朗等类似经济体的政策。参考:https://www.brecorder.com/news/40353064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bajisitan.pdfhttps://www.chainalysis.com/blog/2024-global-crypto-adoption-index/https://www.coindesk.com/tech/2025/03/10/pakistan-to-explore-blockchain-for-multibillion-dollar-remittances-from-abroadhttps://blogs.worldbank.org/zh/voices/in-2024--remittance-flows-to-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arhttps://beincrypto.com/learn/best-crypto-trading-platforms-pakistan/
巴基斯坦
Web3
支付

Chris Dixon:稳定币,货币领域的 「WhatsApp 时刻」
正如 WhatsApp 颠覆了昂贵的国际电话业务一样,区块链支付和稳定币正在改变全球资金转移方式。撰文:Chris Dixon,a16z Crypto 创始合伙人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互联网让信息免费且全球化,但为何转账仍然如此困难且昂贵呢?早期互联网曾承诺这样一个未来,任何人无需许可即可发布、构建或进行交易。像电子邮件和万维网这样的协议是开放且中立的,它们引发了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大爆发。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偏离了轨道。如今,全球金融体系就像拼凑而成的企业网络:中心化、封闭且具有掠夺性。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有一个类似鲁布・戈德堡机械装置般复杂的中介链条:销售、支付处理器、收单银行、发卡银行、本地银行、代理银行、外汇交易商、银行卡网络等等,每个环节都要分一杯羹,这增加延迟,还强加各种规则。这些网络对商业征收不必要的税费,抑制创新,为原本应是中立的渠道带来了高摩擦瓶颈。稳定币,即与美元等稳定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是一条出路、一次重置,是将互联网最初愿景带入货币领域的途径。稳定币带来的颠覆性机遇当前的支付体系并非为互联网而构建,而是为一个充斥着中介机构的世界打造的。即便到了今天,国际汇款手续费可能高达 10%(2024 年 9 月,一笔 200 美元的汇款平均手续费为 6.62%)。这些不只是摩擦,实际上是对世界上一些最贫困劳动者征收的递减税。我们继承的这个体系缓慢、不透明且具有排他性,让数十亿人无法获得充分服务,或完全被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对许多企业来说,传统支付方式的极其低效。稳定币有望大幅改善这种状况。从墨西哥到越南的企业对企业(B2B)支付需要 3 到 7 天才能完成清算,每交易 1000 美元的成本在 14 美元到 150 美元之间,其间要经过多达五个中介机构,每个机构都要抽成。稳定币可以绕过传统系统,如 SWIFT 网络及相关的清算和结算流程,使此类交易几乎免费且即时完成。这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目前,像 SpaceX 正在使用稳定币管理企业资金(包括将资金从阿根廷、尼日利亚等当地货币波动较大的国家汇回本国)。其他公司,如 ScaleAI,正在使用稳定币更快、更便宜地向全球员工支付薪酬。与此同时,在企业对消费者(B2C)方面,Stripe 是首个广泛使用的提供加密货币支付的服务提供商,它在结账时收取 1.5% 的手续费,仅为传统支付机构的一半。这可能极大地提高某些企业的利润率:正如 a16z Crypto 的 Sam Broner 所指出的,对于像杂货店这样利润率极低的企业,手续费降低 1.5% 有可能使净利润翻倍。而且在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竞争市场中,我预计交易手续费还会降得更低。与孤立发展的旧金融体系不同,稳定币是全球性的。它们依托区块链运行:这是一种开放、可编程的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构建应用,无需与数十家跨境银行进行谈判,只需接入网络即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优势。2024 年,稳定币转移了 15.6 万亿美元的价值,与 Visa 的交易量相当。虽然这个数字主要代表资金流动(而非零售支付),但其规模仍表明我们正处于金融基础设施变革的边缘,这场变革不再依赖于将 20 世纪的系统拼凑在一起。相反,我们可以构建全新的、真正基于互联网的原生事物,或者如 Stripe 所称的 「金融服务的常温超导体」,在这里,实现的不是无损能量传输,而是无损价值传输。货币领域的 「WhatsApp 时刻」稳定币是我们首次真正有机会让货币实现电子邮件为通信所做的事情:开放、即时且无国界。想想短信的发展历程。在 WhatsApp 等应用出现之前,跨境发送一条短信需要支付 30 美分的费用。即便如此,短信能否成功送达还得看运气。后来出现了基于互联网原生的即时通讯服务:即时、全球、免费。如今支付领域所处的阶段就如同 2008 年的短信:被国界分割,受中介拖累,人为设置门槛。稳定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替代方案。与其拼凑笨拙、昂贵且过时的系统,稳定币在全球区块链上无缝流动。这些系统可编程、可组合。稳定币已经在大幅削减汇款成本:使用传统方法从美国向哥伦比亚汇款 200 美元需花费 12.13 美元,而使用稳定币仅需 0.01 美元。从稳定币兑换成当地货币的手续费从 5% 到 0% 不等,由于市场竞争,价格还在持续下降。正如 WhatsApp 颠覆了昂贵的国际电话业务一样,区块链支付和稳定币正在改变全球资金转移方式。监管:从瓶颈到突破人们很容易将监管视为障碍,但明智的立法实际上是开启新局面的关键。为稳定币和加密市场制定清晰的规则,最终可能使这些技术走出试验田,走向广泛应用。多年来,去中心化金融(DeFi)一直被困在一种自给自足的加密内循环经济中。并非因为工具无用,而是因为监管机构使得其融入传统金融体系变得极其困难。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政策制定者现在正积极制定规则,以认可并监管稳定币,既能保持美国的竞争力,保护消费者,又能让创新蓬勃发展。深思熟虑的监管 可以防范不良行为者,同时为合规参与者提供明确的建设方向。事实上,即将出台的一项法案澄清这一监管规定,可能为更广泛的采用和融入全球金融体系铺平道路。构建造福大众的公共产品传统金融建立在私有、封闭的网络之上。但互联网向我们展示了开放协议(如 TCP/IP 和电子邮件)推动全球协调与创新的力量。区块链是互联网原生的金融层。它们将公共协议的可组合性与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相结合,具有可靠的中立性、可审计性和可编程性。在此基础上加入稳定币,就得到了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的东西:开放的货币基础设施。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公共高速公路系统,私营公司仍然可以制造车辆、经营企业、打造路边景点,但道路本身是中立且对所有人开放的。区块链网络和稳定币所做的不仅仅是削减费用,它们催生了新的软件类别:机器之间的可编程支付:想象一下由人工智能代理驱动的市场自动促成计算机资源及其他服务的交易。针对媒体、音乐和人工智能贡献的微支付:想象一下设定一个带有简单规则的预算,然后让 「智能」 钱包来发放支付款项。带有完整审计追踪的透明支付:想象一下使用这些系统来跟踪政府支出。无需繁杂中介的全球商业:想象一下以极低的成本即时完成国际交易;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想象,因为它正在发生。区块链网络和稳定币的时代已经来临:技术、市场需求和政治意愿正在汇聚。一项稳定币法案今年可能提交审议,监管机构正在权衡框架,最终使风险与恰当的监管相匹配。就如同早期互联网初创公司一旦确定不会被电信公司或版权律师关停,就能蓬勃发展一样,加密货币已准备好从金融实验跨越到基础设施支柱领域,而稳定币将引领这一变革。我们不必修补旧系统,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更好的新系统。
支付
音乐
钱包

横评 18 个主流 L1 社区:谁是最强大的加密社区?
没有持续的信念、行动和文化韧性,即便坐拥数十亿资金,也买不来一个持久的社区。撰文:Ponyo : : FP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信念(Belief)、行动(Action)、韧性(Resilience)、密度(Density),即 BARD,是我在上一篇文章《社区究竟是什么鬼?》中提出的一个方法,用于衡量加密社区的健康状况与实力。在一个炒作常常掩盖实质的市场中,BARD 聚焦于真正维系加密生态系统的要素:信念(指坚定的信仰与理念)、行动(真正的建设者或用户的活跃度)、韧性(抵御市场波动与挫折的能力)以及密度(网络凝聚力与社交关联性)。这篇文章中,我将让 ChatGPT 用 BARD 模型来分析 2024 - 2025 年期间的 18 个领先的加密货币社区:比特币、以太坊、Solana、Ripple、Cardano、Dogecoin、Movement、Tron、Ton、Aptos、Avax、Cosmos、BNB Chain、Berachain、Stacks、Polkadot、EOS 和 Hyperliquid。每个项目在每个维度上会得到 1 - 10 的评分。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排行榜。BARD 得分概览以下是每个区块链项目的 BARD 得分汇总表。这些分数基于当前(2024 - 2025 年)的生态系统表现:质押与留存率、开发者与治理参与度、文化 Meme、社交活跃度,以及社区对近期市场波动的应对情况。分数由 ChatGPT 根据当前指标与趋势给出的主观估计,仅供娱乐主要 Layer 1 区块链社区分析以太坊(36 / 40):「无限的路线图,无尽的延迟」以太坊社区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独特地融合在一起。它将建设者、投机者和理想主义者团结在一个雄心勃勃、多元包容的理念之下,倡导去中心化、创新和公共利益。尽管以太坊基金会内部近期的治理紧张局势略微模糊了其使命清晰度,但以太坊仍然是加密领域无可匹敌的开发中心,拥有全球最高的建设者活跃度和深度参与的社交网络。简而言之,以太坊社区罕见地兼具坚定的理念信仰、持续的行动力以及经受过考验的韧性,使其成为加密领域最具活力的网络巨头。比特币(35 / 40):「狂热的数字黄金崇拜者,毫无冷静可言」比特币社区是加密领域的中流砥柱,其动力源自对去中心化和稳健货币近乎宗教般的信仰。虽然建设者们行动迟缓,但优势在于信念坚定且韧性十足:比特币最大主义者无论面对监管风暴还是熊市,都坚定持仓。他们或许不会快速推出新功能,但就信念和持久力而言,比特币堪称社区中顶峰。Solana(34 / 40):「FTX 创伤后应激障碍幸存者俱乐部」Solana 社区体现了坚韧与不懈的行动力。在经历 FTX 崩溃、网络中断以及残酷的市场洗牌之后,Solana 的忠实拥趸们凭借对其技术和可扩展性的务实信念,反弹势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劲。如今,它再度成为开发者热点,在 2024 年引领新开发者入驻潮,交易量激增。Solana 核心社区充满活力、联系紧密且极具自我认同感,通过共同的奋斗历程和网络 meme 紧密相连。虽然在理念凝聚力上略逊于比特币和以太坊,但 Solana 坚韧不拔、逆袭驱动的文化使其成为一个以行动、韧性和重振雄心为特征的社区。Ripple(33 / 40):「带着受害者情结的银行家代币」瑞波军(XRP Army)是加密领域最久经沙场、忠诚度极高的群体之一,他们因坚信瑞波将彻底变革全球金融而团结在一起。尽管基层开发者行动有限,但他们的优势在于非凡的韧性,多年来历经监管斗争、负面新闻和熊市,却从未丧失信念。他们或许代码产出不多,但强烈的信念和无与伦比的逆境承受能力确保了瑞波社区在加密领域始终是一股持久而强大的力量。Cardano(31 / 40):「同行评审的幽灵链」在耐心、团结以及纯粹的理念信念方面,Cardano 社区在加密领域无人能及。ADA 持有者忠诚度极高,超 60% 的总供应量被用于质押。虽然开发者生态系统仍落后于更具活力的竞争对手,但 Cardano 的社交网络(自称 「Cardano 大家庭」)紧密、积极且有凝聚力。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韧性使该网络在质疑声中蓬勃发展,社区文化成为 Cardano 最强大的长期优势。Polkadot(31 / 40):「Gavin 的过度设计之梦」波卡社区为去中心化、治理参与以及长期建设者行动设定了高标准。在创始人 Gavin Wood 的 Web3 愿景引领下,波卡的忠实信徒们坚信基于互操作性与透明度构建的多链未来。虽然在近期的周期中炒作热度有所消退,但社区展现出令人钦佩的韧性,耐心应对开发延误,并顺利适应重大治理变革。波卡的社区文化连接着不同的平行链群体,依然保持着凝聚力与活力。Berachain(29 / 40):「蜂蜜驱动的 DeFi 投机狂潮」Berachain 社区挑战了加密逻辑:甚至在主网尚未推出之前,粉丝们就极度忠诚,靠网络 meme、玩笑以及创新性 DeFi 机制的前景紧密相连。他们的信念经受住多次延误考验,在预启动阶段就锁定 31 亿美元流动性,在 X(推特)和 Discord 上大肆炒作。2025 年 2 月主网上线后,活跃度激增,不过仍处于投机性的早期阶段。虽然真正的韧性尚未经受过压力测试,但社区紧密、Meme 驱动的文化营造出异常紧密的社会与经济凝聚力。它规模虽小却异常团结;这证明,有时候,仅凭信念就能从零打造出强大的社区。狗狗币(29 / 40):「加密领域最爱的冷笑话」狗狗币社区证明了网络 Meme 比代码更具力量。基于纯粹、好玩的信念与幽默,狗狗币大军将一个玩笑变成持久的加密现象。尽管开发者活跃度极低,技术创新稀少,但狗狗币持有者展现出非凡的文化韧性,通过病毒式传播浪潮和名人炒作(比如埃隆・马斯克助力)一次次重燃热情。虽然狗狗币社区并非通过技术或治理紧密相连,但持有者们通过共享笑话以及局外人身份建立起紧密的社会纽带。它的优势不在于构建了什么,而在于持续的积极性、荒诞感和持久力。Avalanche(29 / 40):「寻找叙事的红三角」Avalanche 社区务实且以建设者为导向,基于对其技术(快速共识、可定制子网)的共同信心紧密相连。虽然没有强烈的理念色彩,但他们展现出持续的开发者活跃度和健康的生态系统参与度,推出众多子网并维持稳定的交易活动。虽然尚未经历严峻的韧性考验,但 Avalanche 社区在市场低迷期悄然坚守,未流失核心贡献者,显示出稳健的毅力。社区成员在社交层面相互关联,但略带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在开发者和验证者之间维持着凝聚力,不过基层参与度有待加强。BNB Chain(28 / 40):「赵长鹏的克隆工厂」BNB Chain 社区凭借大量散户将对币安(或赵长鹏)的忠诚度,打造出庞大但联系松散的生态系统。信念围绕对币安成熟产品的信任,而非理念上的执着。行动表现为高交易量,但严重依赖克隆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s)和追逐收益的投机行为。尽管在遭遇黑客攻击和监管压力时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但社区更注重实用性而非纯粹性。然而,广泛的用户采用伴随着薄弱的社会纽带;大多数凝聚力源自币安的企业保护伞,而非有机生长的文化。BNB Chain 凭借规模和便利性取得成功,其社区缺乏更深层次的理念统一或基层凝聚力。Cosmos(28 / 40):「区块链间的冲突:IBC」Cosmos 是加密领域的 「区块链互联网」,由围绕主权和互操作性的强大理念驱动。Cosmos 社区仍然是多产的应用链开发者和热忱建设者的汇聚地。尽管在应对诸多重大挑战(包括 Terra 崩溃、激烈的代币经济学辩论以及 Jae Kwon 有争议的 AtomOne 分叉)时展现出韧性,但 Cosmos 正面临日益加剧的内部碎片化问题。团队和验证者已分裂成相互竞争的派系。归根结底,Cosmos 的核心优势仍然是其去中心化的建设者文化,但当前的分裂状况预示着未来社区协调与统一面临严峻考验。Ton(27 / 40):「Telegram 的僵尸链」TON 社区从 Telegram 废弃区块链的灰烬中重生,靠早期忠实支持者维系生机。随着 Telegram 重新接纳 TON 并深度整合,社区对通过 Telegram 的 9500 万用户实现大规模加密采用这一使命的信念高涨。尽管近期的黑客马拉松和基金会推动的举措提振了开发者活跃度,但基层行动仍缓慢增长。TON 在应对法律困境时展现出的韧性值得称道,然而总体社区密度仍处于中等水平;在与 Telegram 相关的核心群体内部联系紧密,但缺乏更广泛、去中心化的参与度。Tron(26 / 40):「孙宇晨的稳定币赌场」波场社区规模庞大却功利实用,聚焦于切实的网络收益:快速、廉价的交易,以及诸如稳定币转账和赌博类去中心化应用等实际用例。尽管孙宇晨争议缠身,但社区保持韧性,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日交易量可观。开发者创造力有限,大部分活动由波场基金会驱动,多为简单的 DeFi 克隆。在社交层面,波场庞大的用户基础较为分散,缺乏成员间的紧密纽带,使其更像是区块链实用性领域的沉默巨人,而非紧密团结的文化力量。Stacks(25 / 40):「被比特币社区忽视的小弟」Stacks 社区在比特币的极致主义与智能合约创新之间架起桥梁,始终坚信比特币能超越数字黄金的范畴。尽管规模较小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更广泛的比特币社区隔绝,但他们对使命驱动型开发的执着铸就了一定的韧性。不过,有限的增长或在更广泛加密领域的知名度使 Stacks 社区虽紧密团结却处于小众地位。Hyperliquid(24 / 40):「Jeff 的链上赌场邪教」Hyperliquid 是我们榜单上的新成员。Hyperliquid 社区围绕一个引人注目的理念 「链上币安」 ,将交易者团结在一个小众但充满激情的使命之下,追求高性能的去中心化交易。受以社区为中心的代币经济学(70% 的代币分配给用户,收益再分配)驱动,早期采用者展现出强烈、近乎狂热的信念。然而,活动主要集中在交易领域,而非广泛的开发或治理。韧性前景可观但尚未经受考验;Hyperliquid 尚未面临重大逆境或监管审查。社区纽带在交易者核心群体内部紧密,但在此群体之外较为薄弱。总体而言,Hyperliquid 专注的用户基础使其有望成为小众领域的强者。Aptos(23 / 40):「一首韩流热曲可造不出繁荣的链」Aptos 上线时伴随着巨大的炒作和风险投资支持,但光芒已逐渐褪去。早期的信念多为投机性驱动,许多人是为了空投而非真心认可才加入。到 2025 年,社区更加脚踏实地,有了真正的建设者、活跃的地区团体,以及在 DeFi、NFT 和现实世界资产(RWAs)领域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尽管如此,近期联合创始人 Mo Shaikh 和生态系统负责人 Neil 的离职暴露了团队的裂缝。开发者增长强劲,但很多活动仍自上而下推动。韧性在市场低迷期和内部变动中经受住考验,未出现重大崩溃。Aptos 具备基础设施、吸引力和全球影响力,但仍缺乏文化 「黏合剂」。Movement(16 / 40):「无人问津的 Move 链」Movement 是一个雄心勃勃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的 Layer 1 生态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以太坊、模块化的 Move 语言 Rollup 网络。其早期社区大多由好奇心和投机兴趣驱动,尚未形成深厚的信念或广泛的认可度。迄今为止,链上活动极为有限,主要是开发者实验和质押,真正的生态系统吸引力仍有待实现。对早期流动性危机的迅速、透明应对暗示了潜在的韧性,不过更大的考验还在前方。缺乏鲜明的文化或紧密的人际关系,使得 Movement 社区目前还只是一个有待通过采用和持续发展来证明自身的概念。EOS(8 / 40):「自毁的 40 亿美元幽灵链」EOS 在 2018 年募集 41 亿美元,承诺改变世界。但它食言了。过度炒作却交付不足,开发者大量流失,用户纷纷离去,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原社区土崩瓦解,对 EOS 作为一个平台的信心也荡然无存。如今,一小群死忠粉运营着 EOS 网络基金会(ENF),试图通过升级和重塑品牌来挽救项目。他们的毅力令人钦佩,但却是在废墟上重建。开发者活动微乎其微,用户寥寥无几,甚至 Tether 都停止在 EOS 上铸造 USDT。EOS 尚未完全死亡,但无疑已危在旦夕。EOS 的故事是一个警示:没有持续的信念、行动和文化韧性,即便坐拥数十亿资金,也买不来一个持久的社区。结论从这个实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早期阶段的社区在 BARD 模型中的得分往往较低,尤其是在行动和韧性方面。这很正常:新项目通常依赖自上而下的建设,自下而上的贡献者较少,且尚未经历逆境。因此,仅仅因为它们还没有机会来证明自己,就否定其潜力,或许为时过早。同时,一旦一个社区经受住真正的压力测试或多个市场周期,信念和密度通常会加深。草根运动、Meme 文化和强大的社交网络很少能一蹴而就。有鉴于此,BARD 模型可以通过采用 「阶段感知」 方法进行改进,对新推出的链在某些维度(如韧性)上给予不同的权重,并在行动得分方面区分自上而下的建设和真正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另一个维度是跨项目协同效应。在像 Cosmos 或 Polkadot 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社区跨越多个相互关联的网络;这可能会对密度(有时也包括韧性)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种元社区,如果孤立地看待每个链,这种元社区可能会被忽视。最后,BARD 模型可以纳入更多定性衡量标准,如开发者工具、线下聚会或用户发起的倡议,以确保炒作带来的噪音不会虚增分数。总而言之,BARD 模型的价值在于提出更尖锐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真正驱动社区的持久发展。即便在一个充斥着短期注意力、炒作周期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一些生态系统仍然展现出持久的信念、真正的建设以及强大的社会网络。识别并衡量这些稀有特质,或许是守护最初推动加密货币发展的社区精神的最佳方式。
BNB Chain
Solana
Web3

Vitalik 最新演讲速览:将以太坊 L1 打造为「世界计算机」的核心
Vitalik 演讲围绕进一步扩展以太坊 L1、未来规划与技术升级、L1 与 L2 的协同发展,以及账户抽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整理:KarenZ,Foresight News4 月 9 日,在「2025 香港 Web3 嘉年华」ETHAsia 2025 活动上,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发表「以太坊 L1 未来」主旨演讲,演讲围绕以太坊 L1 的可扩展性改进、未来规划与技术升级、L1 与 L2 的协同发展,以及账户抽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Vitalik 首先剖析了以太坊的现状,目前,L1 的吞吐量为每秒 15 笔交易(15 TPS)。Gas 上限最近提高到了 3600 万,在过去 10 年里增加了 6 倍左右。与此同时,L2 的吞吐量已达到约 250 TPS,在可扩展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即将到来的 Pectra 升级将把 Blob 容量从 3 个增加至 6 个。当前,3 个 Blob 约为 375kb,每 12 秒产生 375 kb 数据,即每秒约 20kb,对应 TPS 约为 250;若 Blob 容量增至 6 个,TPS 有望提升至 500。不过,Blob 容量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将实现的 Fusaka 升级。在理想情况下,Fusaka 升级可将 Blob 容量提升至 48;若最终完整实现 DAS,Blob 容可高达 512,届时以太坊 L2 的 TPS 甚至可能提升至数万次。另外,EIP-7702 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基本上是抽象账户的第一步,它将使账户具备更高的智能性与安全性。当然,以太坊 L1 的扩展同样不可或缺。即便未来用户普遍采用 L2,L1 仍需承担诸多关键功能。尤其是当 L2 出现故障时,L1 需要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或支持用户进行大规模退出操作。这意味着,尽管 L2 发展迅猛,但为了实现抗审查以及跨 L2 资产转移,提升 L1 的扩展性依然至关重要。那么,若进一步拓展 L1,将会带来哪些变化?应用于 L2 的扩展技术,未来同样可用于 L1 的扩展;L2 利用了生产和验证之间的不对称性,L1 本身也能够借鉴这一思路;那么,在这样的世界中,L2 将承担哪些职责?1、超大规模( hyperscale,超越原生 DA 所能达到的水平);2、排序(更低的延迟,MEV 保护……)3、不同的虚拟机(VM)设计。也就是说,L1 可借鉴 L2 的扩容技术,而 L2 则继续专注于超大规模交易处理以及新技术的试验应用。Vitalik 表示,从短期规划来看,预计在 2026 年,一系列提案将陆续落地实施。通过这些提案,以太坊有望大幅提高 Gas 限制,并且在确保节点去中心化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安全地达成这一目标。针对 2026 年的规划,目前已提出的提案 / 提议包括:区块级别访问列表(允许并行化 I/O);延迟执行;多维 calldata Gas;重新定价;EIP-4444(历史数据过期):不再要求每个以太坊节点都存储以太坊历史记录,而是使用点对点网络,并且可以以更分布的方式存储历史数据;FOCIL。Vitalik 还概括了账户抽象可以带来的诸多优势,包括强化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抗量子攻击;Paymaster:可以让其他人帮你支付 Gas 费或者用 ETH 之外的代币支付 Gas 费;支持智能合约钱包原生使用;L1 主导,L1 跟进。此外,通过社交恢复(Social Recovery)和 Guardians 等技术,以太坊还将提供更为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与资产控制方案。在其他方面,以太坊同样在 L1 隐私功能强化、EVM 升级、协议清理 / 简化、共识层量子抗性提升、协议安全属性与简化性优化,以及 Slot 时间缩减等领域积极探索。总体来说,我们需要改进 L1、改进 L2,思考以太坊的多元发展方式,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方式,改进应用层,以真正推动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太坊正在努力为迎接主流大规模应用做好充分准备,最终目标是将以太坊 L1 打造为「世界计算机」的核心,以高安全性和效率支持多样化应用。
Vitalik Buterin
Web3
支付

比特币重回 8 万美元,情绪主导反弹,「逢低买入」需谨慎
比特币价格短期反弹,宏观风险依然存在。撰文:Web3 嗅观察经历昨日暴跌后,加密市场开启反弹。2025 年 4 月 8 日,比特币在早间一度突破 80,500 美元,现徘徊于 8 万美元关口附近。以太坊虽然同样迎来反弹,但走势明显偏弱,市场对其长期竞争力的担忧情绪有所加剧。据 BTCC 行情显示,BTC 昨日最低跌至 74,500 美元,大盘主导下挫。然而,晚间一则关于「美国关税将推迟 90 天」的假消息迅速传导至市场,引发了加密资产的全面反弹。比特币短时间内拉升突破 81,000 美元,随后回落,目前在 8 万美元左右震荡整理,24 小时涨幅 0.7%。「逢低买入」需谨慎昨夜市场剧烈波动,主要原因在于一个简单的谣言——「加征关税将推迟 90 天」,这一消息瞬间激发了市场的「错过底部」焦虑情绪。据 The Kobeissi Letter 分析称,这种行为正是几年前「逢低买入」模式的延续。投资者依然在押注美联储救市、政策缓和或突发利好带来的反弹,但这种策略在当前高通胀、高利率、不确定性极强的市场环境下,是否还能适用,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如果 4 月 9 日中美贸易协议未达成,市场恐慌情绪可能再度上演,反弹行情或只是昙花一现。目前比特币面临两大压力位:一是曾作为重要支撑的 81,211 美元,如今转化为强阻力;二是小时级下跌的 0.618 回撤位——80,261 美元,早盘已触及但尚未出现明显回调迹象。以太坊在昨日行情中表现尤为疲软,盘中一度下探至 1,411 美元,跌幅在主流币种中居前。尽管今日略有反弹,但涨幅显著落后于比特币,上方 1600 美元的压力依然难以突破。数据显示,ETH 的市值占比已跌至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未来以太坊在 Web3、L2 及智能合约竞争中的核心地位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宏观风险与中本聪「黑天鹅」的双重担忧特朗普政府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已引发多个经济体的连锁反制,全球风险资产承压。当前金融市场剧震,美股波动、美债利率高企,而加密市场正处于这一风暴的延伸地带。尽管市场对美联储出手救市抱有期待,但通胀压力依旧居高不下。在没有严重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美联储短期内很难进行大规模干预。因此,市场或将继续在高波动中寻找方向。投资者应重点关注本周关键数据与事件,包括周三的美联储会议纪要、周四的 CPI 数据、以及周五的 PPI 数据,这些都可能成为判断下一阶段市场走向的「风向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近期再次炒作中本聪持币风险。据外媒报道,加密律师 James Murphy 已于 4 月 7 日依据《信息自由法案》向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发起诉讼,声称该机构掌握中本聪真实身份的信息。这一爆料迅速引发市场联想。据估算,中本聪共持有约 100 万枚比特币,占比特币总量的 5%。这些币自诞生以来从未移动,被认为处于「休眠状态」。然而,一旦中本聪身份曝光,或其钱包地址出现异动,但假如中本聪身份曝光或钱包地址变动,可能引发市场对大规模抛售的担忧,从而引发极端波动甚至系统性风险。虽然这一事件概率极低,但作为黑天鹅因素,不容忽视。反弹的背后是投资者情绪主导市场本轮反弹不仅是牛市「逢低买入」心态作祟,更是加密市场对消息面的高度依赖。一条未经证实的「关税推迟」传闻,便推动比特币价格瞬间飙升数千美元。这种反应并非基于基本面或宏观支撑,而是典型的「情绪驱动型行情」。对于散户而言,「逢低买入」依然是主流心态,但这种策略应更加理性和审慎。在不确定性极高的环境下,控制仓位、设好止损、远离高杠杆,才是保护本金、稳中求胜的关键。总之,不是所有的反弹都值得追高,尤其是在风暴前夜。
比特币
特朗普
以太坊

如果明天推特消失了,Crypto 怎么办?
我们还是一直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推特这个篮子里,然后当鸡蛋破碎时又表现得极为震惊。撰文:Ayca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如果推特一夜之间消失了会怎样?一瞬间,80% 的加密项目也会消失,彻底归于沉寂。你准备好面对这个现实了吗?我们不愿承认的推特成瘾问题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加密项目已经对推特产生了危险的依赖。我们在推特上发布项目上线消息,在那里建立社区,所有的营销渠道都从推特起步。但依赖单一平台就好比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喜怒无常的亿万富翁的篮子里。说实话,我们变得极其懒惰。推特能迅速带来多巴胺的满足感,让我们安于现状。我们发几条推文,和一群加密领域的人互动一下,然后就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但就像任何有害的关系一样,这种依赖正在慢慢扼杀你的项目。真正的加密用户并不只在推特上。他们无处不在:在 Discord、Reddit、TikTok、Telegram,以及那些你因过分安于现状而未曾探索过的平台上。「加密推特圈」 里的回音室效应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你误以为自己的影响力比实际的更大。内容翻译:欢迎来到 Web3!在这里你会看到:1000 个 「消费应用」、100 个看好它的 KOL 和 0 个消费者对大多数加密团队来说,推特不只是一个平台,它就是整个营销计划。「我们在加密推特圈混得风生水起」 其实意味着 「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触达真正的用户」。一个让人不太舒服的事实是:推特只是一个小城镇,而不是一整座城市。了解真正的用户旅程想想看,我们是如何做出哪怕是最简单的购买决策的呢?我们会询问信任的人,或者查看社交媒体。现在想象一下:有人醒来后想起朋友提到过你的项目。恭喜!你刚刚开启了营销的圣杯:口碑传播。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在谷歌上搜索,查看你的网站(很可能他们根本看不懂上面的内容),寻找关于你的评价和新闻(没错,公关很重要)。他们会深入挖掘你的社交渠道,看看人们都在说些什么;他们甚至会查看你的领英页面。只有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否购买或参与你的项目。看到问题所在了吗?这个过程涉及多个平台,但你一直只依赖推特。你一直在限制自己的 「交友范围」。你的加密项目需要比推特更好的平台我向你发起一个挑战:在接下来的 30 天里,将你项目在推特上的发帖频率减半。用省下来的时间在另外两个你从未尝试过的平台上建设。(没错,领英也算在内)尝试一下,并跟踪效果。如果没有任何变化,那就回到推特,假装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接受这个挑战你会失去什么呢?不过是几条没人看的推文上那可怜的互动数据而已。那你又会得到什么呢?一个不依赖单一平台的真正品牌,新用户,以及最重要的是,一个你可以吹嘘一整年的成功案例。离开推特可能会让你难受一阵子。但相信我,之后与其他平台建立的新关系绝对值得。成为那 1% 的创新者你的营销策略可能因推特算法的一次改变而毫无意义如果明天推特消失了,你的项目还能存活吗?说实话。别吃了大亏才明白这个道理,依赖单一平台就好比把所有的加密资产都放在一个钱包里。这是鲁莽且没有必要的。多样化不只是对加密投资组合的建议,对加密营销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还是一直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推特这个篮子里,然后当鸡蛋破碎时又表现得极为震惊。是时候说出这句话了:「推特,我们得谈谈拓展其他平台的事了。」你未来的用户在等着你,只是不在你一直寻找的地方。
Web3
钱包
数据

以太坊跌破 1500 美元,V 神怎么看?V 神:我不看
Vitalik 的关注重点,还是以太坊的技术发展。撰文:Leek,Foresight News4 月 8 日上午,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时隔一年后再临香港,并出席 Web3 学者峰会,V 神的演讲一如以往,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与此同时,行情数据显示,以太坊最新报价已经来到 1580 美元,距离高点 4000 美元以经下跌超 60%,并在 4 月 7 日跌破 1500 美元关口,单日下跌超 15%。那么,面对以太坊的如此行情,作为社区领袖,V 神有何看法,遗憾的事实是 V 神并不看。其的关注重点,还是以太坊的技术发展。这次演讲的重点内容: Vitalik 再次阐述了以太坊长期目标,包括实现 L2 与 L1 之间 12 秒级原生异步通信;用户仍可通过意图模式进行多种操作(例如获取低于 12 秒的延迟或更优成本),但流动性成本将变得极低;大幅强化 L2 与 L1 的耦合性,推动更多应用在 L2 与 L1 同时部署组件。Vitalik Buterin 还表示,加速 L2 确认时间和构架一个更整合统一的以太坊系统需要以下几步工作:ZK+TEE+ OP 「三选二」设计、L1 异步负载、证明聚合、降低证明延迟。和以往以太坊大杀四方不一样,这轮周期里,不同机构都对以太坊有截然不同观点。渣打银行在 2025 年 3 月发布的报告中,将以太坊目标价从 8500 美元断崖式下调至 2500 美元,降幅高达 70%。报告直指全球监管政策收紧、Layer2 生态发展遇阻及机构投资者大规模撤资三大核心风险,特别预警美国 SEC 可能将 ETH 定性为证券的监管核弹。数据显示,以太坊前 100 个地址持有 39% 的 ETH,去中心化程度远低于比特币(14%),且面临 Solana、Cardano 等公链的替代风险。摩根士丹利则预测 ETH/BTC 汇率将在 2027 年跌至 0.015,创下自 2017 年以来的新低。但 Grayscale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加密资产名单中仍将 ETH 列为核心资产,认为其技术基础和生态系统不可替代。Galaxy Digital 强调,质押经济(年化 4% 收益)和 Layer 2 整合(70% 链上活动已迁移至 L2)将增强 ETH 的长期价值,并预测 2025 年 ETH 价格可能突破 5500 美元。此外,代币化资产(如 70% 的美国国债在以太坊上发行)和 AI 代理(如 Base 链上的 Virtual Protocol)等新场景,可能成为增长新引擎。V 神提出的 「ZK+TEE+OP 三选二」 技术路线图,旨在通过零知识证明、可信执行环境和乐观汇总的组合,实现 L2 与 L1 的深度耦合。若能在 2025 年完成异步负载、证明聚合等关键升级,以太坊有望重获性能优势。Galaxy Digital 预测,Pectra 升级计划将于 2025 年 4-5 月激活,通过优化权益证明机制和扩展数据可用性,提升网络效率。此外,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如渣打银行在以太坊上发行代币化债券)和 AI 代理技术的落地,可能为以太坊注入新动能。当前市场对以太坊的分歧,本质是对其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信任博弈。在 V 神 「不看价格」 的技术主义路线下,以太坊能否在 2025 年实现从 「拥堵链」 到 「模块化网络」 的蜕变,将决定其能否在 Web3 时代保持领导地位。机构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技术升级进度、监管政策变化及新兴公链的竞争动态,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市场中寻找平衡点。
Vitalik Buterin
Solana
Web3

从 Warlus 50-100 亿市值潜力看存储赛道,CESS 如何定义下一代存储范式?
存储赛道的未来,属于能够融合动态数据处理与合规创新的领导者。撰文:ChandlerZ近期,存储赛道再度成为加密市场的焦点,Warlus 项目凭借其创新的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迅速崛起,成为投资者热议的焦点。该项目基于「纠错码技术 + 低复制因子」的模块化叙事,已获得 1.4 亿美元的融资,最新估值达到 20 亿美元(FDV),并由于在 Sui 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性定位,被市场普遍看好,预测其市值有望冲击 50-100 亿美元。Warlus 的出现不仅重塑了存储赛道的资本叙事,更揭示了这一赛道蕴含的巨大潜力。Warlus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存储成本,相比传统方案如 Filecoin(存储成本约 200 美元 /TB/ 年),Warlus 将成本降至 100 美元 /TB/ 年,相当于传统方案的 1/80。这一突破性的成本效益使其有潜力撬动 AI 训练数据、流媒体内容等万亿级市场场景的需求,从而打开巨大的商业空间。然而,当前存储项目呈现明显的技术路线分化,Filecoin 专注于冷存储领域,Arweave 主打永久数据存档,而 Warlus 虽在技术革新上表现亮眼,但其在高频动态数据处理方面的商业化能力尚未得到市场验证。正是在这一技术断层处,CESS 以「实时交互 + 企业级存储」的定位填补了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CESS 正以数据价值基础设施的全新定位,超越传统存储赛道的边界,构建一个集数据存储、处理、交换与价值变现于一体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有望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下一个爆发点。一、存储赛道竞争格局: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能力大考存储赛道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端的变化尤为显著。一方面,人工智能(AI)领域对训练数据的需求急剧上升,每年增速达到 30%。这种需求对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的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设备的广泛部署也在加剧存储设备间的数据交互频率,这一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存储技术的升级。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为去中心化存储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美欧相继推进数据隐私立法,包括 GDPR、CCPA 等法案的推进,对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的严格区分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去中心化存储的合规性优势日益凸显,成为项目竞争的关键胜负手。目前存储赛道的主流项目各有侧重。Filecoin 作为先行者,构建了庞大的存储网络,但主要适用于冷数据存储,实时检索能力较弱;Arweave 专注于数据的永久存储,采用区块编织技术确保数据的持久性,但存储成本较高且不适合频繁更新的动态数据;Warlus 则依靠创新的纠错码技术大幅降低存储成本,但其生态建设尚处早期阶段。在这一竞争格局中,CESS 以技术创新定位于动态数据存储与实时交互场景,填补了现有项目的技术空白,在基础存储性能上表现优异,在 AI 数据处理、行业标准化方面同样形成了独特优势,为存储赛道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二、CESS 的技术护城河:六大创新定义下一代存储标准CESS 作为新一代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其技术架构设计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存储项目的局限。与 Filecoin 等项目相比,CESS 在多个核心技术维度实现了革命性突破。首先,CESS 开创性地实现了动态数据的高效存储与实时检索。想象一下,如果传统的区块链存储系统如 Filecoin 是一个庞大但缓慢移动的图书馆,那么 CESS 就像是一个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图书馆,既能存储书籍,还能实时查询、更新和分发内容。CD²N 技术是这一革命的核心引擎。它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神经网络,当用户需要访问某个文件时,系统能在毫秒级别(不到 50 毫秒)定位并传输数据,这比 Filecoin 的 2 秒以上响应时间快了 40 倍以上。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像使用中心化服务一样流畅地播放视频、进行实时交易或运行需要频繁数据交互的应用程序,而不会感受到明显的延迟。PoDR²多副本可恢复证明技术则解决了去中心化网络中的数据可靠性问题。CESS 创新性地提出了 PoDR²(多副本可恢复证明)技术,借助于数据分片加密存储,系统能自动检测并修复损坏的数据副本,将数据可用性提升至 99.99%,有效解决了 Filecoin 面临的单点故障风险。这就像是为数据建立了一个自愈系统。当一个存储节点出现故障或数据损坏时,CESS 能迅速检测到问题,也可以自动从其他健康节点恢复数据,保证服务的连续性。这就如同当一个图书馆的某本书损坏时,系统能立即从其他分馆调取相同的书籍,并修复损坏的那本,使得读者体验不受影响。在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CESS 开发的代理重加密技术(PReT)实现了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精确分离,支持精细化的权限管理,满足了医疗、金融等严格监管行业的合规需求。就像一个高级访客管理系统,数据所有者可以精确控制谁可以查看数据的哪些部分,使用多长时间,甚至可以随时撤销访问权限。比如一家医院可以授权研究机构访问去身份化的患者数据进行研究,而无需担心数据被复制或滥用,因为系统会在预设的研究完成后自动撤销访问权限。TEE 和零知识证明技术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安全架构。这就像是在一个透明的、防弹的玻璃房内处理数据,外部观察者可以看到数据正在被处理,但无法看到具体的内容或获取原始信息。这一技术组合已经在多家医疗机构的病理数据共享项目中得到应用,使敏感的医疗数据能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被用于 AI 模型训练,推动医学研究的进步。结合 TEE(可信执行环境)和零知识证明技术,CESS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特别适合处理 AI 训练中的敏感数据,这一优势已在多家医疗机构的病理数据共享项目中得到验证。此外,CESS 在开发者生态建设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存储资源池化技术整合了全球闲置设备,将矿机硬件门槛降低了 70%,实现了如支持 2TB+3TB 矿机协同存储 5TB 文件的灵活配置。基于 Substrate 框架的良好兼容性,CESS 能够无缝接入波卡生态,支持一键部署多链 DApp 存储方案,显著降低了开发者的集成难度。具体来说,CESS 支持将多台小容量设备协同工作,例如一台 2TB 的设备和一台 3TB 的设备可以一起提供 5TB 的存储服务,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这种灵活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闲置存储资源能够被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全球存储网络。同时,CESS 基于 Substrate 框架开发,与波卡生态系统的无缝兼容性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集成 CESS 提供的存储服务。对开发者而言,这就像是获得了一个即插即用的存储模块,无需深入了解底层技术细节,就能为自己的应用添加高性能、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三、资本势能与生态爆发CESS 背后拥有强大的团队与资本支持。核心团队成员来自 AWS、阿里云等云计算巨头,拥有丰富的分布式系统和存储技术经验,同时具备 6 年的 Substrate 开发经验,曾获得波卡黑客松冠军及 W3F Grant 认证,技术实力毋庸置疑。此外,CESS 近期推出的 DeShare 公测积分空投活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仅 3 月开始的单场活动即突破 60 万用户,这一数字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为亮眼,展示出 CESS 强大的用户基础和生态活力。该活动在扩大项目的用户群体的同时,还为未来主网上线后的商业应用积累了大量潜在用户。更值得关注的是,CESS 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币并启动主网,这将是项目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着主网上线,CESS 预计将启动百万级开发者激励计划,进一步推动存储节点扩容和生态建设,这很可能成为推动项目市值快速增长的关键催化剂。2024 年 10 月,CESS 受邀向美国国会山的议员展示其技术实力,与 Filecoin 同台竞技,奠定了在政策合规方面的标杆地位。今年 4 月,CESS 再次被邀请至国会山进行技术分享与展示,充分证明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这种高层次的政策互动为 CESS 在合规性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加密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合规性将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CESS 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布局,无疑为其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 存储赛道的范式革命者CESS 的技术架构精准填补了当前存储赛道的技术断层。Filecoin 专注于冷数据存储,Arweave 致力于永久数据存档,Warlus 则重点关注存储成本的降低,而 CESS 能够使用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满足 AI 与 DePIN 等新兴应用场景的刚性需求。这种差异化定位使 CESS 在竞争格局中占据了独特优势,有望引领存储技术的下一代范式革命。随着区块链应用从金融交易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对存储系统的需求正从简单的数据保存向复杂的数据价值网络转变。CESS 的技术架构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其实时交互能力、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开发者友好的生态系统,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数据价值网络,而非仅仅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硬盘」。CESS 的愿景远不止于成为一个存储服务提供商,而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数据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数据既能够安全存储,还能被有效利用,创造更多价值。这种从存储硬盘到数据价值网络的升级,将推动 Web3 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时代。小结存储赛道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正随着 Web3 应用场景的丰富而日益凸显。CESS 凭借其在动态数据存储、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开发者生态方面的创新技术,正在定义下一代存储范式。其已实现而 Filecoin 等传统项目尚未实现的核心技术,如毫秒级检索能力、数据自动修复、精细化权限管理等,为 CESS 提供竞争优势。随着 CESS 即将在第二季度发币并启动主网,项目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依靠着技术堆叠与生态卡位,CESS 正从基础设施供应商升级为数据价值网络运营商。其商业化落地能力与资本密度,或使其成为继 Warlus 之后的下一个百亿美元级 Web3 超级协议。存储赛道的未来,属于能够融合动态数据处理与合规创新的领导者,而 CESS 无疑正走在这条道路的前列。更重要的是,CESS 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存储赛道,正在构建一个全面的数据价值基础设施,也就是一个能够赋能整个 Web3 生态系统的数据价值驱动引擎,从而重新定义数据在链上世界的流动、处理和价值实现机制。
融资
Web3
空投

回顾加密市场暴跌历史:每次恐慌都说是最后一次
历史大崩盘全对比。撰文:ChandlerZ,Foresight News2025 年 4 月,加密市场再度陷入腥风血雨。特朗普政府再度祭出关税大棒,全球金融市场情绪骤变。比特币两日跌幅超过 10%,以太坊更是一度狂泻 20%,24 小时内爆仓金额高达 16 亿美元。一如过去数次历史性暴跌,这一幕再次引发集体焦虑:「这是终点,还是新一轮崩塌的开端?」但如果我们回顾加密市场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第一次所有人都觉得「这次完了」。而事实上,每一次的极度恐慌,都不过是这条资产曲线中独特的一道涟漪。从「312」到「519」,从 2020 年国际金融恐慌,到 FTX 信用崩塌连锁反应引发的「加密雷曼时刻」,再到此次关税危机。市场的剧本不断重演,而投资者的记忆却总是短暂。本文将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重构此前四次历史级暴跌的「市场现场」,比较跌幅、情绪指标与宏观背景等维度,试图从这些极端时刻中提炼出一条可供回溯与预判的规律线索:当风险来临时,加密市场究竟如何承压?它又如何一次次在系统冲击中重塑自身的叙事?历史暴跌概览:熟悉的剧本,不同的触发器在过去五年中,加密市场经历了至少四次系统性暴跌,其各自触发的背景虽不相同,但都引发了剧烈的价格调整和链上 / 链下的连锁反应。从数据看,「312」依然是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BTC 与 ETH 当日跌幅均超过 50%。彼时全网爆仓金额高达 29.3 亿美元,超过 10 万人遭遇爆仓,最大单笔爆仓单价值 5832 万美元。这种规模的清算表明,当时市场参与者普遍使用了高杠杆(如 10 倍甚至更高),在价格快速下跌时,强平机制被触发,进一步加剧抛售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同时,BitMEX「拔网线」暂停交易的戏剧性操作暴露了市场流动性的脆弱性。当时其他交易平台同样陷入混乱,比特币跨平台价差一度高达 1000 美元,套利机器人因交易延迟和 API 超载而失效。这种流动性危机导致市场深度迅速萎缩,买单几乎消失,卖压完全主导了局面。BitMEX 作为当时空单持仓量最大的平台,其交易暂停实际上成为比特币价格未完全归零的「救命稻草」。若 BitMEX 未中断交易,其深度耗尽可能导致价格瞬间跌至接近零点,进一步引发其他平台的连锁崩盘。黑天鹅下的多米诺效应「312」并非孤立于加密市场的现象,而是 2020 年初全球金融系统性危机的缩影。全球股市的恐慌性崩盘自 2020 年 2 月 19 日纳斯达克指数创下 9838 点的历史高位后,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扩散,市场情绪急转直下。进入 3 月,美股连续出现罕见熔断,3 月 9 日、12 日、16 日三次触发熔断机制,其中 3 月 12 日当天标普 500 指数跌幅达 9.5%,创 1987 年「黑色星期一」以来最大单日跌幅,VIX 恐慌指数暴涨至历史新高的 75.47。与此同时,欧洲三大股指(德、英、法)和亚太市场(日经、恒指)同步进入技术性熊市,至少有 10 国股指跌幅超过 20%。全球资本市场的系统性抛售迅速蔓延至所有风险资产,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资产在此背景下亦遭遇无差别抛售,市场风险偏好骤降、加密货币与传统资产高度同步的「金融化共振」由此成型。大宗商品市场的血洗传统商品市场亦在这场危机中全面溃败。2020 年 3 月 6 日,OPEC 与俄罗斯未能就减产协议达成一致,沙特旋即发动价格战,宣布增产并下调原油售价,引发全球能源市场暴跌。3 月 9 日美原油(WTI)暴跌 26%,创 1991 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跌幅;3 月 18 日,WTI 跌至 20 美元以下。原油这一「全球经济的血液」失控暴跌,加剧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担忧。此外,黄金、铜、白银等商品亦同步重挫,标志着「传统避险资产」在危机初期也难以对冲市场下行,流动性恐慌逐步升级。美元流动性危机与避险资产的悖论伴随全球资产价格集体下跌,美元流动性危机迅速显现。投资者竞相抛售各类资产换取美元现金,推动美元指数(DXY)在 3 月中旬从 94.5 急剧拉升至 103.0,创下三年新高。这种「现金为王」的现象使得所有风险资产遭遇无差别抛售,比特币亦未能幸免。这是一场流动性收缩、信用解构与情绪踩踏叠加的危机,传统与加密市场的边界在此刻被彻底打通。政策重锤:2021 年 5 月的中国打压风暴2021 年 5 月,加密市场遭遇重创。在 5 月初创下 64000 美元的历史高点后,比特币价格短短三周内腰斩至 30000 美元,最大跌幅超过 53%。此次暴跌并非源于链上系统性故障,也并未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直接冲击,其主因是中国政府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高压监管政策。5 月 18 日,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明确表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次日多个省份陆续出台针对性挖矿整顿措施,包括内蒙古、青海、四川等主要算力集群区域。大批矿场被迫关停,算力从全球网络中迅速撤离,导致比特币全网算力在两个月内下降近 50%。与此同时,国内交易平台的银行账户接口受到清查,OTC 通道紧缩,引发资金回流压力。虽然主流交易所已于 2017 年起陆续退出中国境内市场,但「政策高压」仍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在链上层面,矿工出块间隔大幅上升,单块确认时间从 10 分钟飙升至 20 分钟以上,网络拥堵引发转账费率飙升。同时,市场情绪指标断崖式下降,加密恐慌与贪婪指数进入「极度恐慌」区间,投资者对政策持续升级的担忧成为短期主导力量。这一轮暴跌是加密市场首次直面「国家级打压」所引发的信心重塑过程。而长远来看,算力外迁也意外推动了北美地区算力份额上升,成为比特币挖矿地理格局转型的关键拐点。系统性连环崩塌:Terra/Luna 与 DeFi 信任危机2022 年 5 月,Terra 生态的算法稳定币 UST 脱锚,引发了去中心化金融世界的一场「雷曼时刻」。比特币在当时已从年初的 4 万美元缓慢回落至 3 万美元附近,而随着 UST 机制失效,Luna 价格在数日内归零,DeFi 生态迅速失衡,BTC 价格进一步暴跌至 17000 美元,整个调整期持续至 7 月,最大跌幅达 58%。UST 原本是加密世界最大市值的算法稳定币,其稳定机制依赖 Luna 作为铸币抵押资产。当市场开始对 UST 的稳定能力提出质疑后,恐慌迅速蔓延。5 月 9 日至 12 日,UST 持续脱锚,Luna 价格一度从 80 美元暴跌至 0.0001 美元以下,整个生态在五日内崩塌。由于 Luna Foundation Guard 此前将超 10 亿美元的比特币储备用于支撑 UST 汇率稳定,但最终未能阻止崩盘,这部分 BTC 资产在市场抛售中进一步加剧了盘面压力。与此同时,Terra 生态中的众多 DeFi 项目(Anchor、Mirror)链上 TVL 归零,用户资金损失惨重。这场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大型加密对冲基金 Three Arrows Capital(3AC)持有大量 UST 与 Luna 相关仓位,暴雷后资金链断裂;随后 Celsius、Voyager、BlockFi 等多家 CeFi 借贷平台也出现挤兑风波,最终进入破产程序。链上表现方面,ETH 与 BTC 转账量急剧上升,投资者试图撤离所有高风险 DeFi 协议,导致多个链上流动性池深度骤降,DEX 滑点飙升。整个市场进入极端恐慌状态,恐慌与贪婪指数跌至近年最低值。这是加密生态系统内部信任模型的一次「全局性校正」,它动摇了「算法稳定币」作为金融中枢的可行性预期,同时推动监管机构重新界定「稳定币」的风险范畴。此后,USDC、DAI 等稳定币逐步强调抵押透明性与审计机制,市场偏好也明显从「收益激励」转向「抵押安全性」。信任崩塌:FTX 暴雷引爆的链下信用危机2022 年 11 月,被誉为「机构信任锚」的中心化交易所 FTX 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成为继 Mt.Gox 之后加密历史上最具冲击力的「黑天鹅」事件之一。这是一场内部信任机制的坍塌,直接重创了整个加密金融生态的信用基础。事件始于一份被泄露的 Alameda 资产负债表,披露其大量持有自家平台币 FTT 作为抵押资产,引发市场对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的普遍怀疑。11 月 6 日,币安 CEO 赵长鹏公开表示将出售所持 FTT 头寸,FTT 价格迅速跳水,引发链下用户恐慌性提款潮。不到 48 小时,FTX 平台陷入挤兑危机,无法兑付客户资金,最终申请破产保护。FTX 暴雷直接拉下比特币价格,从 2.1 万美元跌至 1.6 万美元,七天内跌幅超 23%;以太坊从 1600 美元附近跌破 1100 美元。24 小时内爆仓金额超过 7 亿美元,尽管不及「312」的规模,但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链下、波及多家主流平台,信任损失远超单一价格暴跌所能反映的表象。在链上层面,USDT 和 USDC 的兑换量急剧上升,用户纷纷撤离交易所,将资产转入自托管钱包。冷钱包活跃地址创历史新高,「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成为社交平台上的主旋律。与此同时,DeFi 生态却在此次危机中相对稳定,Aave、Compound、MakerDAO 等链上协议在清算机制透明、资产抵押充足的前提下未发生系统性风险,反映出去中心化架构在抗压能力上的初步验证。更具深远意义的是,FTX 的崩盘引发了全球监管机构对加密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新审视。美国 SEC、CFTC 以及多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启动调查和听证程序,推动「交易所透明度」「储备证明」「链下资产审计」等合规议题成为主流议程。这场危机不再是「价格层面的波动」,而是一次关于「信任权杖」的全面交接。它迫使加密行业从表层的价格乐观,回归基础的风险控制与透明治理。2025 关税危机引爆的系统性外压与 FTX 暴雷等加密行业内部危机不同,近期由特朗普加征「最低基准关税」引发的市场暴跌,再次重现了「312」时期的全球性特征。它并非某一平台崩盘或某个资产失控,而是由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贸易结构剧变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共同触发的系统性金融恐慌。4 月 7 日,美股继续低开,美股科技股、芯片股重挫,英伟达跌超 7%,特斯拉跌近 7%,苹果跌逾 6%,亚马逊、AMD 跌逾 5%,英特尔、阿斯麦跌超 3%。区块链概念股普跌,Coinbase 跌约 9%,嘉楠科技跌约 9%。有意思的是,在市场传出特朗普正考虑对部分国家暂停 90 天的关税」后标普 500 指数盘初跌超 4.7% 后涨近 3.9%,道指盘初跌超 4.4% 后涨超 2.3%,纳指盘初跌近 5.2% 后涨超 4.5%,BTC 上涨突破 81000 美元。随后,白宫对 CNBC 表示,任何关于(关税)暂停 90 天的说法都是「假新闻」,全球资本市场再度转跌。足以见得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压力。穿越多次崩盘:风险成因、传导路径与市场记忆从「312」到「关税之战」,加密市场的几次重大暴跌事件,分别刻画出这个新兴资产类别所面对的不同类型的系统性压力。这些崩盘不只是「跌幅」的差异,更反映出加密市场在流动性结构、信用模型、宏观耦合、政策敏感性等维度的演进轨迹。其核心差异,在于风险源的「层级」变化。2020 年的 312 与 2025 年的关税危机,同属「外部系统性风险」主导的崩盘,市场以「现金为王」情绪驱动,导致链上链下资产集体抛售,是对全球金融市场联动的极致呈现。FTX、Terra/Luna 事件则体现「内部信用 / 机制崩塌」的危机,暴露中心化与算法系统下的结构性脆弱;中国政策打压则是地缘政治压力的集中体现,展现出加密网络如何在面对主权级力量时被动应对。而在这些差异之外,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共性:第一,加密市场的「情绪杠杆」极高。每一次价格回调都会通过社交媒体、杠杆市场和链上恐慌行为迅速放大,形成踩踏。第二,链上和链下之间的风险传导日益紧密。从 FTX 暴雷到 2025 年鲸鱼链上清算,链下信用事件不再局限于「交易所问题」,而会向链上传导,反之亦然。第三,市场的适应力在增强,但结构性焦虑也在增强。DeFi 在 FTX 危机中展现韧性,但在 Terra/Luna 崩溃中却暴露逻辑漏洞;链上数据越来越公开透明,但大型清算和鲸鱼操盘仍常引发剧烈波动。最后,每一次崩盘都推动加密市场的「成熟化」,不是更稳定,而是更复杂。更高的杠杆工具、更智能的清算模型、更复杂的博弈角色,意味着未来的暴跌不会更少,但理解它的方式必须更深。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崩盘,都没有终结加密市场。相反,它推动了市场在结构与制度层面更深层次的重构。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会因此更加稳定,相反,复杂性加剧也往往意味着未来的暴跌不会更少。但理解这类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方式,必须更深、更系统、更兼容「跨体系冲击」与「内部机制失衡」的双重维度。这些危机告诉我们的,并非「加密市场终将失败」,而是它必须在全球金融秩序、去中心化理念与风险博弈机制之间,不断寻找自身定位的方式。
借贷
比特币
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