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 实录 | 回首矿业十年路,探索 Web3 新归途

Foresight · 2023-05-10 16:20

NFT

Web3

PoW

PoW 矿业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Web3 的未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赛道?

 

整理:Babywhale,Foresight News

 

北京时间 5 月 5 日 20:00,F2Pool 举办了主题为《矿业 x Web3:回顾与展望》十周年纪念 Twitter Sapces 活动,F2Pool 联合创始人神鱼、币信创始人星空、Nano Labs 创始人孔剑平与 E2M 联合创始人李培才作为嘉宾参加了本次 Twitter Spaces。


 

本次活动介绍了 F2Pool 为成立十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版比特币 NFT,并与几位嘉宾探讨了矿业、比特币的发展以及对 Web3 前景的展望。本文对 Twitter Spaces 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整理,部分内容进行了删改,希望了解全部内容的读者可在 F2Pool Twitter 上收听 Twitter Spaces 录音(https://twitter.com/i/spaces/1ZkKzXkzrqvJv)。

 

Lisa(F2Pool 全球商务,主持人):欢迎大家收听 F2Pool 十周年 twitter Spaces 特别专场,F2Pool 是行业中最早成立的矿池之一,自 2013 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支持 PoW 挖矿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今晚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 F2Pool 的联合创始人神鱼以及 F2Pool 的老朋友们来分享他们的从业经验与故事。

 

本次活动将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间线分三个部分,探讨矿业与 Web3 的热点话题。在 F2Pool 成立 10 周年之际,我们精选了 10 个行业里程碑事件,用 NFT 的形式将它们写进了区块链里 。今天我们正式推出了名为「10² Islands」限量比特币 NFT 系列。大家可以去官网 f2pool.com 上专门的 NFT 展示页面了解详情。

 

我们选择的十个里程碑事件包括 2013 年第一台 ASIC 矿机问世,F2Pool 也在同年成立;2014 年狗狗币社区为牙买加雪橇队参加冬奥会筹款;2015 年以太坊创世区块诞生;2016 年比特币网络总算力到达了 1 EH/s;2017 年比特币主网正式激活隔离见证;2018 年比特币闪电网络上线;2019 年比特币网络总算力突破 100 EH/s;2020 年比特币区块奖励第三次减半,F2Pool 把纽约时报的标题写到了减半前的最后一个区块上,致敬中本聪的创世区块;2021 年萨尔瓦多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2022 年以太坊完成合并,F2Pool 挖到了最后一个以太坊的 PoW 区块。

 

下面请神鱼来分享一下为什么在比特币上发行 NFT 作为十周年的纪念。

 

神鱼:作为深耕 PoW 领域最早的矿池之一,F2Pool 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会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往比特币的区块里面去写一些纪念意义信息,比特币 NFT 是在隔离见证字段中添加信息,相对于以太坊 NFT 来讲,它是完全的链上的,通过比特币的区块链的底层的安全性,来保证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相对于以太坊来讲,虽然比特币 NFT 受限于当前的生态,但它在技术上我觉得是有一些闪光点的,所以我们选择在比特币的链上去尝试着发行了 NFT,也是为了致敬整个区块链的发展。比特币上的智能合约生态的未来发展,我们也是长期看好的,所以作为一个早期的尝试。

 

主持人:虽然比特币的原生用例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出现,但是它代表了一个增长的机会,特别是在近期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矿工的交易手续费的飙升,引起了行业的热烈讨论,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嘉宾们是怎么看待比特币 NFT 的创新,或者说对比特币上其他的一些应用场景有什么展望或想法?

 

神鱼:我觉得这一拨比特币新的 NFT 形态的涌现,让比特币上创新应用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虽然可能跟以太坊相比现在比特币 NFT 生态系统不是一个量级,但是,比特币在隔离见证之后积攒了一波底层的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始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应用,虽然可能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大规模的运用的场景和一些杀手级的应用的涌现,但是生态越来越丰富了。

 

对比特币上面的应用来讲,我觉得它可能带来的大的方向和前景有以下几点:

 

首先肯定是小微支付,尤其是基于闪电网络上的一些小额支付。在今年 AI 开始涌现了之后,我觉得它可以让更多在机器 AI 代理人之间开始进行一些基于纯链上或者纯虚拟数据之间的交易。

 

第二是基于比特币上面的这些新的智能合约平台,我觉得可能未来可能有一波新的增长点,只是说目前相关开发者和应用生态相对缺乏,可能随着像比特币 NFT 和 BRC-20 的一些尝试,会让这波生态注入新的这些开发者,新的用户可能会有一拨新的发展。

 

孔剑平:今年其实 Consensus 的热点并不多,比特币生态反而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当然也有一些争议,很多人会觉得比特币可能只需要做他原来的比特币就行了,不需要做这么多事情。

 

我觉得比特币生态要发展起来,需要有几个维度的支持,包括算力、用户和流动性。当然开发者也是一个维度,财富效应会加速开发者的到来。我这两天在硅谷发现大家都在聊两个话题:一个是 AI,另一个是比特币生态。虽然我不懂技术,不知道在技术细节上会怎么发展,但整个生态上我觉得是有比较多的机会的。

 

然后聊到 AI,因为比特币上的存储数据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些 Ordinals 开发者也提出来说能不能就把这些存储空间和背后的 AI 模型去对应起来,让它的空间可以发挥的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 Web3 的现有格局,我这里还是有一个经典话题不得不问,可能也代表了广大在线听众的一个心声。想问问大咖们,您认为目前处在牛市还是熊市的某个阶段?

 

神鱼: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处于牛市初期的一个状态,就是说熊市绝对底部应该已经走过了,行业还是在一个寻找新的叙事逻辑,沉淀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应该绝对底部已经过了。个人感觉现在像牛市初期的状态,有各种各样新的创新开始涌现,大家也能看到这一两个月的市场热点也是层出不穷。另一个方面来看,整个外部的宏观环境也在逐步的改善,大家对加息的预期也基本上走了尾声阶段。所以这两个层面来看,我感觉是在一个牛市的初期的状态。

 

星空:刚刚神鱼讲到了两个理由,一是牛市的初期有很多应用,有很多趋势,然后有很多人参与,不管是比特币的生态,还是区块链的生态,还是 Web3 的生态,包括 AI 和区块链结合。第二个理由就是说一些宏观的因素,因为加息周期已经到了尾声了。那么我补充一个理由,比特币目前还是 Web3 领域最大的、最稳固、最底层的一个资产,因为他的供求关系,所以形成每四年的周期,而目前这个周期也即将到来。

 

主持人:现在我们回归到矿业领域,在 Web3 中矿业算是最早的赛道之一,一直到发展到今天,还是扮演着比较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我想请各位嘉宾聊一聊对我们这个基础层的新的格局的一些看法。

 

神鱼:PoW 作为区块链最基础的共识层之一,我觉得长期来看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行业发展也涌现出来了很多细的分支和一些新的方向。

 

我觉得矿业未来可能有两个大的分支,第一个分支还是以传统 PoW 为主,它可以更好的去优化这些能源的结构,同时去兼容现在电网的一些限制条件,去调整一些电网的波峰波谷状态,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实世界。

 

第二个层面来讲,矿机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能还是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的,例如它的工业冷却水中的热能可用于供暖,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来看,矿业体现的更多的是算力,在算力的层面,可能区块链接下来发展中隐私和 ZK 领域有比较大的算力要求,ZK 现在可能还是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是我认为在未来的 10 年左右会逐步发展成长为百亿美元的市场。

 

另外,大量的分布式的算力能否跟 AI 发展相结合,尤其未来可能有大量的 AI 模型是私有的,他们还是需要大量的这样的算力去使用训练这些模型。

 

所以广泛的层面来看,我觉得是两个方向,一是矿业在能源方面的革新,二是与 ZK、AI 等 Web3 技术的结合。

 

主持人:李总很早期就进入了挖矿的行业,作为资深的一个矿工代表,您对现在的矿业格局,还有过去十年的经历有怎样的感触呢?

 

李培才:从 2013 年我接触到比特币挖矿到现在,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其实上是过去的十年是一个变化特别快的行业时代,以至于无法进行长线的布局。

 

例如比特大陆矿机的迭代、币价的剧烈波动、政策的影响,叠加在这个中间,回顾过去的话,基本上这个变化特别快,所以比如说热能的利用,用一些更便宜的能源更可再生能源去挖矿,事实上都不太可行,因为行业变化太快了,你没有办法去做一些长线布局,但是我觉得可能未来随着比特币的产量越来越低,然后币价可能会更平稳一些,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觉得未来的矿业应该会发展的速度会变得慢一点,可以做一些长期的、精细化的事情,用更便宜的能源,更可再生能源,甚至热能利用可能都会慢慢的添加进来。

 

主持人:两位嘉宾都提到了关于能源结构的变化,这个话题在 PoW 挖矿领域一直是有热度的,包括热能转化,其实现在在北美的市场上也有新的尝试,比如使用核能、废弃物去发电,各种各样更环保、绿色的新式发电形式都在尝试中。

 

下面想向孔总请教,作为 Web3 市场的参与者,您觉得应该具备哪一些特质?

 

孔剑平:我觉得 Web3 的市场参与者需要有对 Web3 有比较底层的认知。我们从 2015 年开始就研究 AI 以及 AI 与区块链的结合,包括当时我与 OpenAI 的 CEO 也曾探讨过 AI 与区块链如何结合,我们觉得这种结合是代码对代码,是很容易达成的,所以我一直认为「AI+ 区块链」就等于整个下一代的互联网时代。


币圈的 Web3 就是一个纯区块链的概念,AI 是一个生产力的概念,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而是在不同的维度上,因为即使是现在的 AI,大模型还是几个核心的公司去掌握的,除非它开源。而且我们认为比如说美国的大模型发展下去,可能在每个领域不会超过三家公司能存活下来。

 

所以说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如果他要创办公司去做底层技术,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在上面做应用的机会是一直是存在的,因为它只需要少量的人去做,这和区块链的逻辑是一样的,就像在以太坊的底层之上,一两个人也许就可以做出一个 DeFi 协议。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探索基于区块链底层创新的创业机会。

 

以区块链为底层去做 AI 或者其他类型的创业,效率会比其他不用区块链底层的效率会更高。为什么?因为过去 Web2 的时代,有些像「木桶理论」,一个团队得补齐十个短板才可以,而且这样的团队人员很多,失败率也比较高。而在 Web3 时代,我们经常看到几个人运营者价值几亿美元的公司,100 人的 Layer 2 项目可能是 100 亿美元,所以说 Web3 是「长板理论」,它的短板会有生态的其他参与方补齐。所以我觉得作为创业者,就应该是能够看清楚技术方向与技术路径,这样去创业心里会比较有底。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问问李总,您认为 Web3 参与者必备的技能是什么?或者说作为矿工如何融入到 Web3 的世界中去?

 

李培才: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Web3 是一个开放的生态,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中心化的公司的机会,但是更多的更容易做的,我比较看好的还是这样的一个开放系统或者说半开放系统带来的机会。类似于 DAO,他是一个介于公司与聊天群之间的一个存在,比公司要开放,但是比一个聊天群要封闭。

 

在一个开放的生态里面,需要用机制去做好生态和价值捕获的平衡。相比于公司的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参与的成本会更低。这带来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参与者来说,进入一个项目,退出一个项目都比较简单,你可能只是买了这个项目的币,也可能是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一些建设,进入项目不需要去经历很严格的招聘过程,也许也没有人会对你进行非常严格的绩效追踪,要求你一定要什么时间去上班。

 

如果你是一个项目方或者是一个 DAO 组织人发起者,那么这种形态其实也降低了你的成本,你不需要用很高的成本去招一个人去做这个事情。但是,虽然你享受了这样的好处,也可能要付出代价,就是你需要设计好收益分配的机制,建立去中心化的共建与共享的机制,让这些项目的早期参与者、建设者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

 

随着这样的机制月加去中心化,价值也越高的。如果说一个项目过于的中心化,可能对收益的分配就要面对更多对人性的考验。我觉得对人性的考验是每一个 Web3 市场参与者在最开始就要考虑清楚的。

 

主持人:神鱼对打算进入 Web3 的创业者有怎样的经验分享?

 

神鱼:Web3 的创业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能做的事情很少,只有矿机、矿池、交易所几种有限的事情。2015 到 2017 年,区块链开始被用于支付以及价值存储和转移,之后,智能合约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资产,DeFi 的兴起使得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提升。后来,大家开始尝试将游戏、音乐等与区块链进行结合。总体来说,行业的分支越来越丰富。

 

如果说,做为一个「老韭菜」要给新涌入的创业者来提建议的话,我觉得还是找到自己擅长的,并且是比较细分的领域,然后做得更深入一点。想做一个「大而全」的事情,是非常的忌讳的一点,尤其是在区块链行业。

 

可能整个行业里面最最令我印象深刻,或者最危险的那段日子其实已经过去了。其实,有一段时间行业是处在一个相对来讲共识割裂的混乱状态中,那时大家对未来的还是不太能够明确的。但是,随着行业的向前发展,最危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们在 10 年前对未来设想出的诸多可能,包括吹的牛,到现在基本上都开始落地了。

 

回到区块链本身来讲,目前行业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围绕着区块链底层的 TPS 性能,就是让我们能够如何以更低廉的成本,并且在保证足够的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去承载更多的交易。这一部分,我个人更看好的是进一步提升性能的二层网络。另一个是安全的钱包解决方案,让普通用户大规模涌入,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前景的是一些 MPC 的方向,包括一些链上的智能钱包的应用。我认为可能这两个方向将承载区块链领域接下来的核心的叙事逻辑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主持人:星空老板对刚才神鱼提到的一些早期创业故事有怎样的共鸣?

 

星空:我觉得值得感慨的是,大家还是在不停的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对未来展望的话,我相信这个行业未来十年还是有巨大的机会的,现在来看,不管是二层还是一层,发展的节奏都越来越快了。

 

可能在未来,五年十年来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是怎样使用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的架构,让它能够帮助大家达成更多的共识,比如说,通过区块链能够发行一些与实物绑定的资产。未来一两年,我比较看好的包括比如 Move 生态的公链,因为它的确是提供了一个高性能的系统,可能比起 EVM,有十倍以上性能的提升。

 

Eric(Foresight News 研究员,主持人):如果刻舟求剑地来看,每一轮熊市都会有一些新热点是可以在牛市爆发的,有些只是昙花一现,那么现在有哪些赛道是值得进行布局的?

 

神鱼:我觉得中长期唯一能看懂的或者能确定的不应该是应用,应该是偏中间层或者底层的这些基础设施。因为应用的发展和爆发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随机和意外,它可能不是技术驱动所能决定的,而更多的是市场的选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能觉得更偏的是二层网络的发展,包括以太坊、比特币的二层网络的发展,这些是在中长期相对的确定性,并且是值得大力去投入的一个方向,现在开始研究也不是很迟。

 

李培才:可能神鱼的角度是从一个有编程能力的人的角度来看的,而我更多的是从一个这个非技术背景的人的角度来看。首先我想说,肯定不能做的是去追逐这些热点,比如去炒 meme 什么的,我觉得纯粹的炒作这种事情肯定是不推荐去做的。

 

第二,从自己的兴趣驱动,从自己长期关注的一些赛道中去寻找机会。另外,从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的角度切入可能会更合适一点。比如说,我自己比较关注的几个赛道,一个是 GameFi,另一个是 DAO,还有闪电网络,我觉得这三个可能都是有长期的发展潜力的,而且是普通人也可以在里面找到创业的机会。

 

长期来看,上述的赛道在牛市里面都是有可能会涌现出来一些好项目的,而且你如果是长期关注,则是有机会较早参与,到了牛市,如果你参与的项目变成了一个热门的项目,就像上一轮牛市的 Axie Infinity、BAYC,它们其实在牛市与熊市的回报会差特别大。

 

孔剑平:我觉得要让用户迁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财富效应,二是成本的大幅下降。如果只降低了 10~20% 的成本,因为 C 端的品牌力不够,可能无法形成转换。这是币价值体现的底层逻辑,不是纯粹炒作。因为区块链的设施足够好,所以全世界的流动性聚集里面产生了更好的流动性和更好的网络价值。对于普通用户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最简单就是买比特币持有。

 

之前研究挖矿的算力可以用来做什么其他事,现在发现有几个领域,比如说实时渲染,分布式挖矿算力,是有机会超过目前这种中心化方式的。

 

谈到在 AI 的领域,分为训练跟推理,训练方面,大模型现在用分布式的雾计算做训练是不可能的,但小模型未来有机会,推理方面,用分布式计算也是有机会的,所以我们主要会关注如何结合。

 

星空:我觉得未来看好的点有几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区块链本身原生的资产,我觉得未来 DAO 是一个很好的承载方式。以前我觉得 DAO 的组织其实没那么好,因为通过投票做一些事情还是比较繁琐的,但是如果是加上代币和一些资产的收入模型,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发行人类共同虚拟资产的一个很好的模型。

 

第二个方向是关注智能合约平台效率的提升,例如 Move 生态。

 

第三个可能一些实物绑定的资产,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但这方面可能存在没有巨大的财富效应的问题。

 

主持人:类似于 AI 这样的技术会给 Web3 领域带来怎样的机遇或挑战?

 

李培才:我觉得 AI 未来可能会从数据交换甚至数据交易的角度,给比特币闪电网络带来一些支付的机会,因为闪电网络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它的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支持特别小额的支付。

 

此外,游戏领域也可能会有一些机会,比如,以前游戏里的 NPC 可能相对来讲不那么智能,我觉得如果未来将 AI 融入进去,可能会创造新的游戏体验,相关的项目也会有一些新的机会。

 

神鱼:我觉得,第一个大方向可能是 AI 对区块链交互的方式产生的颠覆式影响。现在,这些交互方式还相对比较原始,未来可能会经历一些改变。第二,因为链上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对于这些公开数据,其实 AI 能够比较好的去挖掘和使用,甚至挖掘出一些更高维度的应用,但同时也可能对隐私层面形成挑战,所以这方面也需要平衡利弊。

 

第三,我们可以去设想未来的区块链底层的应用场景和 AI 的具体用例,可能未来会是许多 AI 的代理人在使用区块链,而不像现在是人类。未来,在一个私钥的背后可能是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和 AI,作为人类的代理人,机器人或节点,他们在使用区块链作为底层金融手段和数据结算层。这个方向我个人认为比较令人兴奋。目前,这样的应用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它需要 AI 的技术和容错率到达一定的水平,且区块链的性能也能到发展到支撑更大规模的网络,这些条件具备才能实现,但是这个方向目前看来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推荐

上一篇:圆桌讨论|以太坊升级漫谈,下一步是什么?

下一篇:DeFi 的火种:一览最近获得融资的 5 个新项目

扫码下载APP添加官方微信
行情机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