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dlerDAO x CyberConnect(下):Mass Adoption 美好图景的实践
Link3
NFT
Web3
本文下半章通过对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几大协议 Lens、Farcaster、Deso 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对 CyberConnect 设计的理解。
撰文:Jane,Buidler DAO
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六、和其他协议的对比
前文中我们详述了 CyberConnect 设计协议的理念和策略,过程中有很多取舍,比如如果想要实现规模化,当下可能就无法完全去中心化,以及如何能使协议被更多地采纳,做一方产品是否是必须。这些取舍的背后最终体现的是协议设计者的价值观。通过对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几大协议 Lens, Farcaster, Deso 的设计,我们可以对 CyberConnect 的设计多一层理解。
(一)设计对比
在构建协议时,公链部署和存储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Deso 选择了自建 L1,其认为通用型区块链无法承载社交场景的需求,且预判针对不同品类的应用可能会延伸出不同的链。而其余的协议则基本选择了依靠现有的公链,这么做的好处是尽可能地减少阻碍——开发者无需适应新公链,用户也无需重新在链上构建资产,比如 Lens 就选择了部署在 Polygon 上,并将身份、关系、内容等都存储在了链上。CyberConnect 和 Farcaster 则采取了链上链下混合的设计,不过混合程度有差异。Farcaster 仅仅身份存储在以太坊 L1,CyberConnect 的自由度相对更高,开发者既可以选择将身份、关注和内容均储存在链上,也可以将关注和喜欢这种高频的行为存储在链下。
这里引发的另一个思考是最终一定要完全去中心化吗?兴许我们要区分开愿景和难点,去中心化是很好的愿景,但是要使 Web3 社交有所突破,则必须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也是 Link3(CyberConnect)和 Farcaster Web(Farcaster)花大力气在探索的——是否有可能做出新的社交体验。通过自己下场做应用,体会内里的可行性,并反过来帮助协议的迭代。找到对协议的需求所在才是协议真正有了生命力的开始。
向开发者推广协议是与构建协议一样重要的事,可以使协议进入迭代和数据积累的飞轮。什么方式能有效地吸引到开发者?这里面投入的侧重则见仁见智。CyberConnect 如上文所说,其既做 Link3,也通过黑客松吸引开发者,双管齐下,且 Link3 可以一定程度助力其他产品冷启动。Lens 的主要方式是举办黑客松,且其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没有官方特别重视的一方产品。部分开发者可能会对协议和应用潜在的冲突比较在意,从而倾向于选择较中立的协议,有的时候无为即是有为。Farcaster 同 CyberConnect 有相似之处,其主力在开发其一方产品 Farcaster Web,创始人认为先做出有吸引力的功能以及积累一定的用户量是关键,开发者们不会想在没有用户的生态里耕耘,预计较长一段时间,其重心都在一方产品。这也同其目前想要吸引的用户画像非常明确有关(创作者、投资人、开发者等),则自己做一个应用来承接不失为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型层面,Deso 已经发币,CyberConnect 也于近日在推出其代币 CYBER 并完成了 Coinlist 的公售,Lens 和 Farcaster 尚未有明确的经济模型方案。鉴于当下仍处于各协议的扩张期,如何吸引更多项目方和用户是重中之重,推测商业化暂时不是协议的重心所在。
(二)共同挑战
从量级来看,各个协议都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尚未出现数百万用户的协议(Metamask 的月活在千万量级),CyberConnect 是目前用户规模层面发展最快的一个协议,接近百万级(账户数量~930k)。考虑到已有的 Web3 用户中,大部分主要是 DeFi 相关用户,逐利为主,不一定对当前的社交产品感兴趣。如何吸引更多大众用户是所有社交协议的功课。这里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做出真正有独立存在意义的 Web3 社交体验,用户才有来并留下的动机。
与此同时,Web3 原生应用还面临 Web2 产品转型迭代的挑战。Web2 产品往往本身就有巨大的用户体量,看其是否能通过迭代完成漂亮的切换。这里有两个点值得考虑,一是前文所说 Web3 产品最好选择新的场景切入,等更强韧了再直面 Web2 巨头;二是 Web2 的产品如果要结合 Web3,比如将链上的行为整合进推荐内容、自然地将 NFT 集成到其体验中等,则其可能要重新设计架构体系,甚至可能发现结合 Web3 会影响其商业模式变现效率,这种船大难调头的困扰可能也会给 Web3 产品争取到时间。
此外,一些更偏基础设施的问题也是需要逐步去克服的,比如 TPS 的改进、移动端和登陆体验如何改善等。账户抽象可能会在登陆体验上带来较大的改变,这类的提升不断累积,我们才能通往一个比较顺滑的完整体验。能够撬动的用户量与能够承载的用户量可能会螺旋式向上增长。
从这些角度,各个社交协议其实是处于合力探索,探索大于竞争的阶段。同向为竞,而竞是正和游戏。不同协议重点面向不同场景及不完全相同的用户群体,在设计上也有各自的取舍,互相之间会形成很好的互补。大家是在共建 Web3 社交,也是在共同实践 Web3 被大规模采纳的愿景。且由于开放性,可能会带来更快的迭代速度,这也对团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CyberConnect 未来发展探讨
(一)协议护城河
对于一个协议,如何才算是找到了发展的里程碑?如果我们以积累足够的数据量和数据深度,能够覆盖足够比例的用户为准绳,则其临界点在哪呢?20% 还是 50%?具体的数字可能很难事先判断,不过定性层面,最后胜出的协议一定做到了足够的开发者和用户感知层面的友好。
正如 DeFi 争抢的是资金的流动性,社交协议之间在争取的是用户的流动性——能够与足够多用户产生高频的连接。为此,协议需要深耕场景,持续地迭代和积累。此外,除了存量(已有用户量、数据量),流通量(新增用户及交互强度、深度)的竞争也是关键,这意味着能够提供最新和及时的信息和推荐、最全的用户网络。考虑到往往迭代最快的协议对开发者也有更强的吸引力,其在品牌和口碑层面也有优势,协议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先发和网络效应。
不过,在更细分的领域,也许会有非常专精的需求,这也意味着可能会有非常适应局部的图谱协议,虽然整体市占率不高,但在局部区域的数据密度非常深,从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猜测最后,应该会是几种协议并用的市场格局,1-2 个协议在大众市场里有最广的采纳度,在细分领域,则有协议因专精而获得青睐。
这里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同于 Web2 中仅需关注用户侧的网络效应,在 Web3 中,协议之间也存在合作网络。如果想被更多的协议采纳,成为更底层的协议,则协议需在无需许可、去信任等层面做好设计,这也需要团队秉持真正开放的心态。而这种口碑和共识可能是一个协议无法被轻易超越和复刻的隐性壁垒。
(二)协议和应用层之间的价值归属
如果说协议和协议之间是横向关系,我们也不能忽视协议和应用层之间的纵向关系和价值归属机制。这里一些值得探讨的点比如:
1)应用采取多协议策略
以 Phaver 为例,其是 Lens 上最大的应用之一,并在 3 月宣布了集成 CyberConnect。考虑到各协议均属于发展早期,且优先发力不同的人群获客,多协议这一策略在这个阶段预计将成为应用方常见的增长方式。对 CyberConnect 协议来说,其也可以通过 Phaver 获取到其在 Lens 生态耕耘的成果,将 Lens 的用户导入到自己的生态,Phaver 相当于一个中间媒介。这里可以类比存在一个通用用户池,各方均以自己的方式拓展用户,又以不同方式互相置换。
2)应用试图闭环的风险
假想到一定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个大体量的 C 端应用,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用户交互和数据写入,则一个自然的疑问是该应用是否会往下探做基于自身的索引和推荐,则协议将面临应用侧不再写回数据的风险。这里如果以价值链的思路来考虑,存在一个协议和应用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协议的定位在价值链上最终能攫取到的价值,以及哪一方能成为价值链上更有议价权的一环。
不过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也许这里存在一个根本性的不同:Web2 时代全封闭毫无疑问带来了利益最大化,在 Web3 中是否可能会有共同繁荣、互相促进的模式。这种合作创造正向价值而非零和博弈的模式是否会出现值得拭目以待。
(三)商业化和代币模型
实现正向收入是协议长期能够健康运转的关键。CyberConnect 目前的变现方式中,其对短账号(小于 12 位)收取一定费用。约 4 万的账号是付费账号,整体占比约 4%。短账号收费更像是为稀缺性买单,有一定的拥有价值。如果其日后希望有更大规模变现的可行性,则可能其社交资产属性需营造得更强,类似于 QQ 秀,可用于社交交互中的一种身份象征。除此之外,鉴于 CyberConnect 提供 API 给应用,可能日后其会按照调用次数收费。而 Link3 这类一方产品也有自身完成造血的可能性。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 Web3 社交的主流商业模式会是什么,是否能探索出类似广告的能够规模化的收入源。鉴于商业模式与业务特性匹配,则即使仍旧是广告模式,其可能也并非完全与流量挂钩。且 Web3 社交中天然含有交易行为,比如收藏 NFT 等行为,那么更深度的连接是否会导向更高的个体用户价值,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值得探索的点。
经济模型层面,CyberConnect 近日推出了代币方案。其代币为 CYBER,总量 1 亿,将分配给团队、社区、投资人、国库及用于生态建设等,具体比例如下图所示。CYBER 持有者可用来参与治理、购买短账号、支付 CybeWallet 中的 Gas 费等。国库的使用及协议基础设施的重大升级将由 CyberDAO 来投票决定。
https://link3.to/CyberConnect/post/d430762b4c4a220decb9e8875db78f9af741699774d483d11b9c7203b1582e36
考虑到优秀的代币模型可以有效地放大协议和产品的吸引力,代币模型设计是 Web3 产品绕不开的一环。在 CyberConnect 的情境中,代币可以对社区和生态内应用提供激励,并达到生态利益绑定的作用。社区奖励与生态发展加总占据了近半的代币份额(46%),也足以见 CyberConnect 对以代币的方式给到各参与方合适的激励的重视。虽然具体的分配细则尚未确定,对普通用户来说,从 CyberConnect 给 w3space、ReadOn、Atticc 等产品导流方式可以看到,粉丝分数 (FP) 是贯穿整个生态的存在,且可以一定程度量化用户的贡献,猜测其日后可能对应一定的代币分配;其他的生态伙伴则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参与到协议生态的完善中获取 Grant 等其他生态奖励。可以预想,发币后,CyberConnect 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更多的生态合作可能性。而这部分激励能够高效地流向收益高的地方也将对协议后续的成功至关重要。
代币模型的搭建实质上是团队初心和目标的数量化表达。它会决定社区里会聚什么人,这些人因何而来,因何而留,互相之间是否能产生合作,还是博弈竞争关系,也能最诚实地反映 CyberConnect 团队是否有底层的开放心态,对一方产品和三方应用一视同仁,从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地赋能生态。但是可以相信的是,一个最终大成的社交协议的代币模型一定在这些点上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八、从 CyberConnect 展望 Web3 社交赛道
(一)连接和协作
社交实质上是在构建有意义的连接。在 Web3 中,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解耦使我们可能得以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交图谱,由此带来了连接的一些新的可能性:
当连接方式从原来更多由封闭平台算法决定变得更加自由,原先一些隐藏的连接关系也得以浮现,从而可能形成不同的更偏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结构。在这个新的结构里,阶级属性会弱化,可能是一种更平等的完全连接关系。这里的精妙之处即如何挖掘这些暗含的社交关系,并找到合适的场景激发关系的自然生成。
而连接仅仅是第一步,连接之后的协作构建是连接产生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智能合约的形式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摩擦和降低信任门槛,并自动根据贡献完成利益的分配。这也意味着,社交的最大出口不一定是社交网络,而是构建一种协同方式分布式地去完成某个任务、共建某些愿景。社交可以无处不在,如同底层的水流赋能支撑构建其上的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效借用经济模型的杠杆来激励各方。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比原来完全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更为高效,那么它就有其存在价值和商业意义。DAO 在探索的即是这样一种协同可能。这里可能会诞生出新的协作理论,原先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也会被打破。
(二)数据自有的二阶效应
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产生的后续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比如因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则创作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积累起来的粉丝资产,普通用户也可以作为 Curator 进行自由交易和合作。自由市场的出现能极大地提高变现效率,也会反过来促进个人最大化生产力。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跨平台的声誉的积累是否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塑。在 Web2 社交中,比如 Soul App,曾提炼 AB 面这个概念作为打动人心的点。AB 面意指用户可以在 Soul 中卸下现实世界的盔甲,释放真实自我。在 Web3 中,如果用户名下积累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被任何人索引,那么用户近乎是透明的,这大概率不合乎好的体验;如果完全不开放数据权限,用户相当于是匿名的,其行为会更自由,但也会一定程度丧失建立深度连接的机会。由此,一套考虑周到的隐私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可编程隐私),权限的开启视场景有度的区分。其次,即使是部分不敏感的数据,如果用户意识到这些数据将被公开展示,某种程度成为社交货币或 Pass 卡的话,则仍然可能会对其社交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即使有用户自身并不是 BAYC 的忠粉,但考虑到拥有 BAYC 可能彰显的财富效应(跨越单一平台)或可能进入的社群,则其仍然会选择去拥有 BAYC。数据的资产属性变得更强。
对开发者来说,如果想自己构建推荐,当可选的数据增多,如何基于图谱构建自己的过滤指标日后可能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求精而不贪多,筛选出在其场景内重要的元素。基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项目可能会对用户需求有不同的解读并给出不同的解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共识会逐步达成。有一个重要的新的数据源是用户拥有的 SBT,SBT 可能会是表征用户和用户、用户和组织关系深浅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基于 Web2 时代的基础设施,我们仅能直接知道两个点之间是连接的等有限信息,而 SBT 提供的新的维度 - 关系的深浅度,可能会是推荐的重要的新的输入,使我们得以更好地去构建连接。
(三)真实场景的力量
当我们在质疑 Web3 社交是否有其存在必要时,我们脑海里想的更多的可能是我们不需要一个 Twitter 的替代品,而当我们在 AMA 场景有了更好的发现和交互工具,我们不会去想这是 Web2 还是 Web3 的产品,也不会因数据自有就对其青睐有加,我们只是很自然地去参与,去获得 SBT,并在过程中更多地了解项目方。这种不假思索和不费力即是真实场景的力量,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意义和反馈。当参与更多这样的场景,我们的身份画像会更饱满,积累起一个统一的好友列表,并因此获得更好的推荐,体验也就更顺滑。对开发者来说,这也意味着,其可以更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做设计,去思考哪个场景可以构建有价值的连接,而不是从我要构建一个社交网络的想法出发。
这也同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 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理念不谋而合。他曾提出,形式需与情境适合,在构建一个空间时,我们需要识别并组合不同的模式,并自下而上地生成。对应社交场景中,我们应当从真实场景中尝试定义真实问题,不断校准,并逐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法,数据自有、去中心化等皆是我们可选的手段。如果我们对解决的问题足够清晰,当我们设置好了交互的环境,社交行为自然就会生发出来。社交行为是无法预设或规划的,它依赖人和人之间自然的交互和能量的流动。对此,Alexandar 也有个诗意的描述,「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却只能从种子中产生一样,你要做的是设计好目的和环境,剩下的交由它自己去发生。」
在花朵生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花朵的属性有更多细致的了解,从而可以反过来修正我们塑造的环境。即我们可以通过真实场景的观察,来迭代协议的设计。这种从真实和细节中来的反馈会不断将协议引导向更优的方向。如同植物一样,协议的生长和完善也是逐步展开的。如果说协议层面会不断尝试趋向模块化,趋向有序,真实场景侧却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在有序和无序的交界处,蕴含了满满的生机。而能一直贴着真实场景去做迭代需要团队极有耐心,不因风口去追逐一些相对虚的概念,不过假以时日,其也会因尊重真实规律而有所收获。
CyberConnect 所提的连接 Web3 的每一个人与链上友谊永存是一幅美好的图景。要真正实现,我们还需对很多的可能保持开放,并基于新的输入持续迭代和思考。创造大规模的有丰富涵义的连接并不容易,而 Web3 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这也需要赛道内所有开发者共同的努力和探索,去形成新的共识,打破新的边界,去做更升维的看见,构建更多有意义的连接。过程当中,不变的准绳是我们是否在给用户创造实打实的价值。不过,用户已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他们也是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他们给出的真实的反馈为协议和应用的迭代指出方向,他们共同付出时间和金钱参与构建。协议方、开发者、用户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共同体,且角色可以自由互换。如何找到合适的场域,最大化地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建设中,并设置好合适的规则和激励机制可能是实现图景的关键。最后,仍然以 Alexandar 的话作为结尾:「Most of the wonderful places in the world were not made by architects but by the people.」(世上大多的妙境并非由建筑师设计而来,而是由民众构建的)
Reference
https://docs.cyberconnect.me/
https://link3.to/cyberconnect/post/83cb456a2bf426c6029b3a8cf6fd1c7cbe1acff5e9b87f34a0db14560c5e069d
https://messari.io/report/decentralized-social-protocol-map
https://dune.com/cyberconnecthq/cyberconnect-link3-metrics
https://lookerstudio.google.com/u/0/reporting/a7e5e152-84ce-4b44-befc-5ffb35ae3be4/page/p_xu5i8jbs6c
Alexander, C.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