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LayerZero 如何引领全链时代到来
DeFi
DAO
Arbitrum
尽管 Stargate Finance 一直是 LayerZero 的旗舰应用程序,但随着新应用程序和创新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谁能坐稳生态系统中的头部交椅仍待观察。
来源:Bankless
编译:比推 BitpushNews Mary Liu
LayerZero 是一种新兴的互操作性协议,旨在让区块链间的交互更加丝滑,本文将讨论 LayerZero 的承诺、缺陷和潜在竞争对手。
一个现实情况是,区块链之间通常不能很好地合作。
互操作性解决方案有不同的形式和规模,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无缝通信。这些网络之间交换信息和转移价值的能力对于加密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迄今为止跨链解决方案领域已经有了巨大的创新,但目前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核心问题。以标准的「lock and mint」桥为例——将代币从链 A 转移到链 B 的最常用解决方案。该机制将用户的资产锁定在源链上,同时在目标链上产生等量的封装资产(例如:以太坊主网的 ETH = Avalanche 上的 wETH)。
这些封装资产导致流动性分散在许多不同的链、dApp 和生态系统中,这可能会破坏资产的集体力量。桥梁也成为 DeFi 领域一些最大攻击的目标。仅 2022 年一年,各种桥接协议的资金损失就高达 20 亿美元——占当年 DeFi 中所有被盗资金的 64%!
随着区块链的普及,对区块链平滑互操作性的需求(尤其是 EVM 和非 EVM 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将继续增长。
LayerZero 简介
LayerZero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跨链通信原语,它使链能够在不使用封装资产、侧链或其他中介的情况下相互通信。LayerZero 并不是区块链,也不是类似于 L1 和 L2 的新型链。
LayerZero 是一种跨链基础设施协议,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块化框架,以便在其上构建跨链解决方案。从形式上来说,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通用的消息传递桥,它可以实现资产和其他数据跨不同链的本地传输。
LayerZero 的模块化使其独一无二——该协议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和工具来实现跨链消息传递,但允许项目在实施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最终,LayerZero 的目标是连接所有链,项目的定位是「未来完全连接的全链生态系统底层的网络结构」,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它能否实现。
LayerZero 的工作原理
LayerZero 使用两个独立的实体(Oracle 和 Relayer)在链之间传输消息,确保它们有效并传递到目标链。LayerZero 支持的链使用端点(Endpoints)与其他 LayerZero 链进行通信。端点本质上是链的工具包,定义了它们如何处理跨链通信。
在 LayerZero 交易生命周期中,交易分为两部分:block header(即交易 ID)和交易证明(确保交易有效的数据)。Oracle 负责接收和转发 block header,Relayer 负责接收和转发交易证明。
上图就是 LayerZero 交易周期的示例,也就是如何将资产从链 A 交换到链 B ,具体步骤为:
- 用户在链 A 上的应用程序上发起交易,该交易分为 block header 和交易证明
- 交易通过链 A 上的 Endpoint 发送
- Endpoint 通知 Oracle 和 Relayer 交易及其目的地(链 B)
- Oracle 将 block header 转发到链 B 的 Endpoint,Relayer 提交证明
- 一旦证明在目标链 B 上得到验证,消息就会转发到目标地址,交易完成
请记住,LayerZero 有内置的中继器,默认使用 Chainlink 和 Band 等知名预言机,但构建在 LayerZero 之上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任何想用的预言机或中继器。应用程序可以自由选择是 LayerZero 的独特之处。
安全
首先,假设中继者和预言机必须始终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分工标志着交易有效并已交付。预言机和中继者彼此之间都没有任何了解,因此他们可以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跨链传输数据!)
如果中继器和 Oracle 被恶意操纵,并且由同一实体运行,这仍然只是使用该特定中继器或 Oracle 的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而构建在 LayerZero 之上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任何 Relayer 或 Oracle。这意味着,如果 Oracle A 和 Relayer B 存在漏洞,使用 Oracle X 和 Relayer Y 的应用程序不会受到影响。
LayerZero 还具有一项内置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并防止黑客攻击发生。预犯罪功能允许中继者在将交易传递到目的地之前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交易测试。更具体地说,这涉及分叉目标链并在本地运行交易。
为什么 LayerZero 很重要?
LayerZero 设想了一个所有链无缝连接的世界,用户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在不同链之间进行交互。然而,目前 DefiLlama 上有 197 条链被追踪,并且大量新的 L1 和 L2 正在开发中,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一愿景是否现实。
LayerZero 的方法是让开发人员和应用程序保持简洁,为他们提供一个高效的跨链框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偏好进行配置。LayerZero 使 dApp 能够为其所有跨链对使用单一接口和代码库,而不必编写单独的代码库并独立开发生态系统(单独编写代码库很快就会变得难以管理)。
dApp 只需实现一个 send 函数,为目标链形成消息,以及一个 receive 函数,用于解释消息。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LayerZero 设计的模块化意味着实现简单直观。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跨链交互更容易、更便宜、更安全,达到双赢。
限制和替代方案
与任何新技术解决方案一样,LayerZero 也面临着其自身的限制。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注意的是,预言机和中继器运行在链外获取和存储交易数据的过程。虽然该机制旨在降低链上流程所需的高成本,但它创建了额外的信任假设,因为用户不能仅「检查链」来验证自己的交易数据。
虽然 Chainlink 和其他已建立的实体不太可能采取恶意行动,但并不能保证选择使用自己的 Oracle/Relayer 的小型应用程序不会采取恶意行动或部署有缺陷的代码,从而将其用户置于危险之中。
鉴于中继器的选择仍然相当有限,这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虽然应用程序可以实现自己的 Oracle 和 Relayer,但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运营风险。然而,LayerZero 需要中继器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以便真正实现本质上的去中心化。如果同样少数的预言机和中继器负责验证通过 LayerZero 的大部分交易,那么该协议在实践中并不是那么去中心化。
Uniswap 基金会在其最近的 Bridge 评估报告中指出了这一缺陷,因此认为 LayerZero 目前不满足其跨链治理的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评估并未考虑到 LayerZero 近期和即将进行的升级,Uniswap 基金会表示,「一旦新配置运行至少三个月并获得足够的使用率」,它将重新评估。
其他竞争对手
除了 LayerZero 之外,还有一些消息传递协议,它们专注于提供高效、无缝的跨链体验,一些最著名的竞争对手包括 Axelar、Connext 和 Celer。
虽然每种协议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值得指出的是,LayerZero 是唯一对用于验证交易的共识机制保持中立的协议,这意味着:
a) 源链和目标链之间不存在传输消息的中间链
b) 不存在专门在 LayerZero 上运行的特定共识或网络设计(例如,与 Cosmos IBC 上的快速最终确定链不同)。
目前的采用状况
虽然预言机和中继器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将决定 LayerZero 协议的发展,但在 DeFi 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是采用。自 2022 年推出以来,LayerZero 已:
- LayerZero 生态系统中有超过 70 个项目,以及超过 30 个支持的链
- 240 万独立用户
- 截至撰写本文时已传输 38,538,713 条交易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 4 月以来,交易活动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对 ZRO 代币空投的猜测推动的,类似于 Arbitrum 和其他可能的空投目标所引发的效应。
但在采用方面,质量胜过数量,LayerZero 已与该领域的许多信誉良好的成员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 Stargate Finance,可组合的原生资产桥和 LayerZero 旗舰 dApp
- Circle 正在 LayerZero 新颖的 Omnichain Fungible Token (OFT) 标准之上构建 USDC ,以将原生 USDC 引入不同的链
- Avalanche 构建了 Btc.b,这是一个支持本地 BTC 传输的桥梁
另请记住,Chainlink 和 Band 是 LayerZero 的默认预言机提供商。
新创新
尽管 Stargate Finance 一直是 LayerZero 的旗舰应用程序,但随着新应用程序和创新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谁能坐稳生态系统中的头部交椅仍待观察。Altitude DeFi 正在构建一个类似于 Stargate 的统一流动性桥梁,但具有增强的安全性、性能和实用性。Tapioca Dao 正在构建一个全链货币市场,用户将能够使用原生资产跨不同链无缝借贷。
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和发展,互操作性将继续成为行业整体成功的关键因素。LayerZero 简单框架的可定制性以及少数知名合作伙伴可以使该项目成为这一愿景的基础部分,但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