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猿的香港独白

Foresight · 2023-08-03 08:01

Web3

DeFi

反洗钱

去中心化像是一个理想的网络状态,更抽象的像是社会治理结构,是较为终极的、理论的、远离生活的。


撰文:Web3 旁观者


四月份的时候,我以 THUBA 核心成员的身份前往香港参加 Web3 Festival,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程序员,在去香港之前我几乎没有和合约做过交互,更多是研究公链、跨链、混币、扩容等协议或是机制。去中心化像是一个理想的网络状态,更抽象的像是社会治理结构,是较为终极的、理论的、远离生活的。而香港之行彻底地拉进了区块链和我的距离——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项目,无比多元化的生态,以及涌动在行业中的资本和人群,这一切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引发了笔者对区块链本质的思考。


技术和资本


我几乎没有和合约做过交互。一方面是敬,我视共识为「神明」,将一切资本、炒币、土狗的虚实都赶出我的「净土」;一方面是「畏」,我了解现阶段的技术有太多的局限性,我在认可区块链价值的同时也不敢给予其更多的奢念。一句话总结,技术实用性配不上资本的疯狂。


来了香港之后我应该是在改变。我领略到了两个名词——「行业」「资本」。人人创业,人人投资 / 投机的氛围让我颇不适应。那一一个个疯狂的夜,项目方包下一个个顶楼和游艇,觥筹交错,如蝇绕肉。人人都讨论钱:币价的上涨,哪个基金又投了哪个赛道,哪个项目又在空投,哪个老板现身了可以带带我。但是所谓的价值,我总结了一下,更多的是资本利得,很少人关注这个技术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所以香港到底是不是 web3 的圣地?巨头和政府上演一出出好戏,引得资本的目光纷纷投向 web3 这个已经创造过很多很多「神话」的领域。但是这些「神话」有多少是香港自身的所得?所谓政府的重视是否真得能引导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健康又如何定义呢)?有多少技术人才多少初创项目出自香港或者是说愿意留在香港?我的视野尚浅给不出解答。


但是我从此之后鞭策自己:技术人都不应该排斥商业认知。虽然我不太喜欢资本的浮夸,但是不得不承认,资本的力量。一个小小年纪赚了很多钱的朋友问我:「你觉得钱是什么?」我不屑的回答:「其实我不太在乎钱,我觉得钱够花就行…」他笑了:「谁不是呢?多少人缺生活费呢?......钱不过是一个燃料,去启动更大项目,管理更多的人的燃料.......」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血亲等方式连结的人有限...只有资本,聚集之下形成了公司甚至国家。资本如妖艳的魅魔!


所以那些「资本家们」最擅长的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撬动更大的资源。有限的机会,创造最大的利润。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行业的多样性


另外一个点,便是我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多样性。围绕着资本,商业版图被迅速摊开。做基础设施的 l1、l2、钱包、节点运营、跨链,做合约的 defi、社交协议(思来想去,纯粹的以合约形式存在的应用或者协议还真很少),还有交易所、做市商、投研、媒体、kol、合规、协会…每个人都尝试着利用自己沾亲带故的一点优势去分一杯羹。


但是我还是觉得 web3 的生态是不健康的。一个模糊的估计,行业中 1/2 是金融背景,1/3 是商业运作,信息传递等机构,剩下的才是研究员开发者等。好比是美国淘金热中实际上并没有挖出多少金子,而买水的,开盘猜有没有金子挖出的,卖铲子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转念一想黄金本身有所谓的价值吗?一时语塞。可能我的视角存在一些偏差,还是有很多技术人员并不抛头露面,而是默默构建着 Web3 的基建,还是希望这类人多一点吧。


四类不同的人


连轴转的高强度社交之下,我领略到了四类人的风采。创业者是我这几天最先接触到的。他们向无数人一遍遍激情输出着自己的「伟大理想」,每次看到他们我就想起毕业答辩时的我。最终创业者形成了一套连自己都感觉诧异的成熟的话术体系。神不一定可敬,但是成神道路上的每一个凡人都可敬,不论他们抱着什么目的开始创业,至少他们真得想干出点名堂来。第二种就是小赚一笔的 Web3er,或老或稚,每个人故事都非常精彩。这个行业太年轻了,当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游戏规则时,有太多暴富的经验,但及难抄袭。的的确确他们是赚到钱了,剩下的是我们如何与自己的 FOMO 和解。否则得疯。插一嘴:抛开投机不谈,这个行业中还有很多钱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赚到的。很多地方需要有人搬砖,只要你能沉下心来。多输入,时常输出。


有关 VC,很多人吐槽一场活动 VC 方比项目方多,谁让这是一个疯狂的行业呢?crypto fund 和 old money 通过各种方式寻寻觅觅,企图复刻那些教科书上的神话。传统行业如死水,web3 如急流,项目投资周期短开盒快,暴富爆雷都比较粗暴。但是不得不提一嘴,我见过的几个巨头们,他们的思路都非常前沿,丝毫不被自身的功成名就所束缚。这让时常惰学的我自愧不如。另外 VC 也告诉我一个事实,了解技术和了解行业是两个事情。


我还看到一些人,他们喜欢这个行业不只对 money 的追求,也没有很多技术的信仰,他们更多的是被行业较为轻松的就业氛围(life work balance 的机会和没有特别所谓的阶级)所吸引。好比是掘金人爱上了西部的风情,挺有趣。



有关如何交流


除了见识到一个行业中以不同方式进入、生存的人,在有关如何交流方面我也有被上了一课。其一是交流的范式,例如创业者不断讲自己的项目,倒背如流,思路清晰架构完整就是一个范式;有一些通用的技巧,如「一句话总结」,也是一个范式。


其二是信息的密度。那天我和嘎哥说「我认识一个薅交易所羊毛的人赚了很多钱」,被嘎哥狠狠的批了一顿。嘎哥:「你这句话他喵没有一点信息量。」我回去反复思考,得出一个结论:传递的信息密度的不足还是认知上的有限,在行业中积累的深度不够。我说的那句话对我来说已经是具有信息量的事情,但是在嘎哥眼中这是常识,没人关注常识,我应该更定量的说明白「是怎么薅的」以及「薅的量」。可惜我在获取这个信息时因为忙于记录所谓的常识而忽视了其他重点。所以说书得反复读,问题得反复想。



去中心化的治理仍在探索


治理和监管是 Web3 绕不开的话题,开放、前沿的监管政策也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但是从现在看来,香港这种围绕税务、金融、反洗钱等中心化的监管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实质是在架构层与政治层上「去中心化」,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器可以被攻击,以及没有人或组织可以控制区块链。但其在逻辑层上却并非「去中心化」的,因为每个区块链网络都存在自己的一个普遍性共识,系统行为更像一台单独的计算机,存在一个逻辑层的中心正如 Vitalik Buterin 以普通法与大陆法的比较区分为例进一步解释逻辑中心化一样,普通法系中「法官造法」是一种架构「去中心化」但其逻辑上还是遵循法律的基本规则与价值,所以在逻辑上是中心化的。逻辑层上的中心化形态决定区块链系统虽是多元分布式的,但却仍然受一个共同准则影响,而该准则虽以程序代码语言呈现但实质仍由物理世界价值所注入。若再从治理逻辑言之,该种逻辑上之共识不仅打通了网络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联系,也为有效的法律治理介入提供路径。


当前香港仍然只能对中心化的主体进行监管,互联网运营结构的中心点也现实世界之法律介入虚拟世界的主要着力点,这或许与网络空间作为新事物并未演化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仅是物理世界中治理规范的线上嫁接有关。对作为人类活动的新扩展领域的网络空间而言,有效的法律治理尚处探索期,而依其对既有信任机制的沿用类比,相应传统治理逻辑尚可沿袭之,但在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变革模式之下,该种基于中心化实体的法律治理逻辑面临挑战,需展开进路转变之思考以探求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数字经济的法律治理之道。



总结


最后还是回到 web3,突然感觉 Web3 只是万千行业起伏跌宕中的一个缩影,只不过这朵小浪花跳跃的相当之高。抛开投机不谈,这个行业,或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还有很多财富是可以通过努力去积累到的。很多地方需要有人搬砖,只要你能沉下心来。多输入,时常输出。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推荐

上一篇:美财经媒体 Semafor:美国司法部考虑对币安提出欺诈指控

下一篇:终局之战?解读 Ripple 案判决及其影响

扫码下载APP添加官方微信
行情机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