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智慧与区块链:罗刹海市携着真相即将远去

Foresight · 2023-08-16 14:41

Web3

音乐

数据

区块链是真相的守护者。


撰文:翁浩,歪脖三观联合发起人

编辑:卡卡


从罗刹海市说起


听说刀郎的新曲《罗刹海市》播放量已破 80 亿。相当于每个地球人都听了一遍。我也贡献了两次播放量。但我得坦白,开始所期望的刀郎的歌声,并没有让我那么「入迷」。但歌词的故事,又是另一码事了。


蒲松龄的原著里,详细描绘了一个罗刹国的故事,与龙的国度相对。这其中还有一个勇士——马骥,飘洋过海的他,经历了两个王国的风云变幻,最终选择回归故土。而这个罗刹国的人们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就是美。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一切都被颠倒的世界。


故事虽然听起来荒诞,但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却一点也不罕见。在这个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时代,每次看到综艺节目可爱腼腆的当红流量歌星,却穿着奇装异服在自己的音乐会上唱着改变后稀奇古怪的歌曲,就让我大惑不解。


很多视频和文章解读都说,《罗刹海市》是刀郎对乐坛那些大佬们的「开火」。没错,他的歌词刀刀见血。但在我看来,这首歌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关键在于它触动了大众的内心。99% 的劳苦大众,在这首歌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齐刷刷地投出了赞成票。那些为生活忙碌奔波、为家庭拼搏的人们,他们可能在流量平台上,镁光灯下没有发言权,无法夸夸其谈。但他们的感受、经历和努力却构成了社会的基石。《罗刹海市》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声音,一个能够与之共鸣的旋律。


而那 1% 的「精英们」,无疑是被这歌中的信息所惊扰。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大众并不完全相符。他们可能习惯于从高处看人,但这首歌提醒了他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普罗大众。


在即将到来的时代,在音乐、艺术甚至在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和共鸣远比表面的称号和地位更为有力。



大众的智慧 


「民众需要精英来领导」,这一叙事被不少自视为精英的人群奉为圭臬。但真相是这样吗?难道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得依赖于少数「天才」而非广大民众?


James Surowiecki 于 2004 年写了《大众的智慧》,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在特定条件下,大众的判断甚至可能超越专家。其中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故事是关于猜测公牛重量的公众活动。


故事发生在 1906 年,来自英国的 Francis Galton、一位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达尔文的堂兄,参观了一个乡村市集。在市集上,有一个竞赛活动,邀请公众猜测一头被展出的公牛的重量。那些参与的人需要付费,然后写下他们的猜测,最接近的猜测者会赢得奖品。


Galton 对这个活动感到好奇,并决定对其进行分析。他收集了所有的猜测,希望通过这个实验验证「大众的愚蠢」。但是,当他计算所有猜测的平均值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个平均值(1208 磅)非常接近公牛的实际重量(1198 磅)。自己「验证大众愚蠢」的实验,最后成为了推翻这一判断的铁证。



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提及那本经常被引为群体愚昧的反面教材《乌合之众》。单是这个标题,就仿佛是个无形的大锤,砸向那些试图表达自己观点的「普通」人。但事实上,书中所描述的群体,实际上都是被特定叙事洗脑后的群体。


例如,在《乌合之众》中,描绘了一个例子,当时报纸上报导两个小女孩在塞纳河溺水身亡的报道。于是许多目击者纷纷表示他们认出了这两个孩子,所有的证词似乎都高度一致,以至于预审法官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死亡证明。但是,在葬礼的前夕,突然发现那两个被认为已经死去的小女孩其实还活着。因为媒体的引导,从普通人到专业人士出现了群体性误判。


臭名昭著的戈培尔有一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不会成为真理,但谎言如果重复一千遍而又不许别人戳穿,许多人就会把它当成真理。但如果缺乏公众性平台,允许具备批判性思考的人发声,又如何能够戳破谎言呢。


一旦叙事权力被高度把控,大多数的人在这样的群体中,原先的个性便会消失,他不再能够独立思考,而是随大流,无意识占据上风。这些是典型的群体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当个体失去了批判性思考,变得随波逐流时,他们才可能沦为那「乌合之众」。



因此,我在之前关于《数据共鸣:重构信任体系》的论述中,表述了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个体集结成的群体,它们所蕴含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反观那些被单一叙事所操控的群体,往往才是真正的「乌合之众」。


叙事的权力


坐在沙发上,手中捧着一杯热咖啡,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的信息流。Google 的搜索结果,ChatGPT 的 AI 答案,Facebook 的朋友分享,CNN,美联社,路透社等主流媒体,在不停给我喂入「多彩」世界。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要理解这背后的力量,首先要看看那些控制这些信息源的巨头们。


目前主流互联网媒体:


Google 的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Facebook 的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YouTube 的 CEO Susan Wojcicki

Instagram 的 CEO Adam Mosseri


转到传统媒体:


FOXNews,泰晤士报的拥有者 Rupert Murdoch

CNN 的 CEO Jeff Zucker

路透社的创始人 Paul Julius Reuter

美联社的创始人 Moses Yale Beach

法新社的创始人 Charles-Louis Havas


再比如好莱坞的电影公司:


米高梅的 Marcus Loew

华纳四兄弟

哥伦比亚影业的 Coen 兄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近期备受瞩目的 OpenAI 和 World Coin 的 Sam Altman。AI 很有可能主导未来的叙事权力。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这个群体掌握着这个世界的叙事权力。



不久前,澳洲前总理 Kevin Rudd 对 Murdoch 控制的澳大利亚 News Corp 发起了国民请愿,超过 50 万人签名,点明了这家媒体帝国在操纵舆论、压制不符合其利益的报道方面的行为。当政府有不利于这个跨国集团的言论时,所有 News Corp 控制的地方报纸都会在头版头条对其发起攻击。真相,或者说我们对真相的理解,往往由这一小部分的机构和个人所塑造。


我想说,当你下次看到一个新闻或故事,不妨问下自己:「这是真实的么?」我们都应该追求真相,而不是接受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叙事。



真相的守护者


在资本和大数据盛行的今天,我们这 99% 的大多数,面临一个挑战:如何从淹没我们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一粒真实的沙粒?虽说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独立的眼睛,但在这广阔的虚拟沙滩上,我们的视野又如何避免被这强大的资本和数据双重阴影遮挡?


随之,另一个问题跟随而来:这一粒真实的沙粒,我们应当如何保存它?


这让我想起了歌手刀郎的歌词,充满了对时代的挑战。然而,在数据洪流的冲击下,那富有激情的歌声还能持续多久?或者说,我们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遗忘这些声音,甚至连区分事物的美丑都变得困难,逐步淹没在叙事的漩涡中?


这个时代,真相的灯塔是何其重要。我们需要一个工具,不仅能帮助我们筛选和解析信息,还能将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进行标记和记录。这个工具,应当能反制叙事的操控,提供给我们一个听到大众声音的选择。


而这个的工具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 时间戳和验证:每当你遇到某条新闻或传言,这个工具会赋予信息一个时间戳和验证机制,确认其来源和时效,就如同为它打上品质保障的标签。
  • 不可篡改性:想象下,一旦某条信息被广大有批判性的大众认可,它就会如同历史中的里程碑,坚不可摧,历久弥新。
  • 分布式存储与去中心化:这个系统能够确保每个人都持有信息的一部分,确保其不被任何单一的实体掌控或篡改,增加了信息的信誉度。
  • 透明度与公开性:这一技术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开、自由地查看和验证信息,使真相不再被某一方遮掩或操纵。


最最关键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个网络,存储盖有时间戳的信息。这就是区块链的魅力所在,也是我愿称之为所说的「真相网络」。在这里,每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批判地挑战和记录每一个现象,追寻真相,守护我们的历史。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新闻标题宣称「巧克力可以帮助减肥!」你不禁心生疑惑,问道:「真的吗?」若有这样的工具,各种独立的研究可以汇聚在区块链上,具备批判思维的大众直接查看与这个声明相关的所有研究,了解其背后的真相,最终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逐渐汇聚成为群体的共识。


寻找真相绝非易事。单凭浅尝辄止的手机浏览和随意看的视频,真相往往会与我们渐行渐远。维护真相的责任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每当我们开始质疑、核实或分享信息时,我们其实都在为真相网络增添价值。


最后,我想问你一句简单的问题:你愿意存储一份真相吗?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推荐

上一篇:Delphi Digital 研究员:UniswapX 改变了 DEX 的格局

下一篇:对话 Mysten Labs 副首席信息安全官:Sui 的生态系统安全矩阵

扫码下载APP添加官方微信
行情机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