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多链生态的不同实现方式
NFT
Web3
Layer1
Web3 生态的未来一定是多链的,要想打破不同链之间数据不互通的生态孤岛,离不开底层基础设施跨链。
嘉宾:MAP Protocol Tech Lead
Phil @Mapo_talk
Forbes Web3 Innovation Pioneer | Core Dev at MAP Protocol
James XYC @Jmapprotocol
整理:小胡
Web3 生态的未来一定是多链的,要想打破不同链之间数据不互通的生态孤岛,离不开底层基础设施跨链。从 Vitalik 在 2016 年的一篇报告《Chain Interoperability》到现在,多链生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衍生出了复杂的生态,跨链的实现方式也千差万别。MAP Protocol 利用 Light-Client 和 ZK 技术打造去中心化全链基础设施。
01 多链生态:Web3 的未来
Web3 生态的发展有三步。
1. 比特币生态。比特币的诞生,促进了中心化交易所的诞生。
2. 以太坊为代表的公链生态。以太坊的可编程性,使得公链、L2 和 DApp 逐渐繁荣。
3. 以跨链或全链为基础的多链生态。多条链之间的信息互通,将大大繁荣 Web3 生态。
一般来说,不同 Layer1 公链都是独立的,拥有不同的共识算法、数据结构、安全算法、账本类型。除了设计之初就模块化的公链,不同的链之间的信息原生是无法互通的。
而搭建跨链或全链的基础设施,则是希望设计一套连接多条链的系统,允许不同区块链之间相互通信和交互。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将信息、元数据和资产从一条链发送到另一条链上。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由于我们只能在区块链的原生算法与合约之外设计,我们永远无法将同一个资产,真正意义上地转移到另一条链。区块链上的资产,就是链上状态与相关合约的统称。比如以太坊和波场上都发行了 USDT。以太坊上使用 ERC-20 合约,而波场使用 TRC-20 合约。即使我们能将两条链上的 USDT 进行相互转换,但从本质上讲两者还是不同的东西。同质化的代币尚且如此,更不要提 NFT 这种非同质化的代币。
换句话说,跨链资产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跨链过程的安全性。(哈希时间锁定除外,因为其原理类似于 Swap 交换)
如果跨链过程有漏洞,导致跨链资产增发,那么资产的价值将对应的缩水,甚至归零。
幸运的是,跨链的安全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只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随着跨链技术的逐渐进步与安全经验的丰富,跨链资产的认可度将无限逼近于原生资产。多链生态也将进一步繁荣。
02 多链生态的实现路径
从 Vitalik 在 2016 年的一篇报告《Chain Interoperability》到现在,多链生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衍生出了复杂的生态,跨链的实现方式也千差万别。
首先,所有的跨链都需要一个中介,实现这样一个中介就是跨链的本质。
跨链的时候,原链会触发一个事件 Event,表示成功发起跨链的请求;而目标链需要验证请求,并解锁或者铸造跨链资产。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目标链能不断地监听原链的事件,如果包含跨链的请求,就执行解锁或铸造的操作。但问题是,由于有 Gas 费的存在,大部分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都只能通过发送交易被动地被触发,而不能像真正的电脑一样可以用无限循环运行监听程序。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中介,承担「监听原链」和「触发目标链」的操作。
不同项目方对跨链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从跨链的最本质出发,以中介的不同形式将他们分类为:中心化机构、公证人、中继链和基于轻客户端的实现。依次去中心化程度上升,安全性提高。
1 中心化机构
中介是中心化机构。比如 CEX 也可以看作某种形式的「跨链」:不同链上的不同代币可以互相交易,也可以将同一种代币提取到不同链上。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只能针对已有的代币进行交换,而且面对 NFT 一类资产也将束手无策。而 FTX 暴雷事件也给我们启示,中心化、不透明将始终是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 公证人
中介是公证人(验证者)。除了中心化交易所,比较容易实现的跨链方式是链下公证人,实现刚刚提到的「监听原链」和「触发目标链」的操作。可以将这种方式比作一座桥,两条链上要部署智能合约,相当于两个桥墩子,公证人就是中间的桥梁。跨链的时候,先将要跨链的资产锁在原链上,通过公证人通知目标链。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目标链只能假设公证人不会作恶,信任公证人的结果。
因此一个提升安全性的自然的想法,就是增强公证人的去中心化程度。公证人的安全性也是逐步提高的:
最开始的时候,公证人由一个节点承担。但是显然问题非常多,如单一节点的私钥泄露、节点作恶、容灾、宕机等等。
因此我们通过引入更多节点提升去中心化程度。
最简单的组织方式是把单签变为多签,验证所有节点的签名。由于每次签名都需要消耗 Gas 费,这种方式的成本将会是单签的数倍。因此为了节省 Gas 费,链下签名聚合成为了一种选择。
随着节点个数和资产的增加,多签的方式也不够高效和安全了。多签依旧可能发生节点之间互相串通的情况。这时我们引入了多方安全计算(门限算法)。上图中对两种算法进行了比较。这篇隐私计算英雄传从安全发展的角度,有趣地讲解了多方安全计算的演进。
以上的逻辑都没有跳出公证人的范畴,只不过一步步地通过去中心化,减少公证人作恶的可能。而我们可以将「公证人链」看作去中心化的最终版本,即将所有公证人组成一条链。
3 公证人链
中介是公证人链。在公证人中,我们逐步实现了参与方的去中心化;当随着节点个数进一步增加,每次要汇总所有节点的私钥已经不再现实。而且我们不能保证节点之间串通的可能性。去中心化、可信…… 这正是区块链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们将所有公证人组织成一条区块链,并且选择对应的共识算法,比如 PoS 算法。具体的来说,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公证人节点进行随机分组,每一段时间后又会将分组打乱,以保证安全性。同时,由于公证人链本身具有经济属性,整个公证人概念的安全性被进一步加强了。
03 基于轻客户端的实现
1 中继节点与轻客户端
中介是中继与轻客户端。轻客户端是 Vitalik 提出的一种算法,可以作为智能合约部署在区块链上,用来验证某个交易是否属于另一条链。比如如果我们从 A 链跨资产到 B 链,那么我们可以在 B 链上部署轻客户端,只要验证到 A 链上的特定资产被锁住,那么轻客户端就可以在 B 链上释放或者铸造对应的资产。此时,中继节点不再像公证人一样,中继节点不需要被信任。中继节点只起到「触发目标链」的作用,而不承担任何证明的职能。
但是,轻客户端在 Gas 费消耗上并不「轻」。通过刚刚的描述,我们直观的感受是,如果将整套验证算法作为智能合约部署在区块链上,其 Gas 费消耗会由于逻辑的复杂性而变得很高。尤其是当某些链没有内置特定的预编译合约,如果采用手动部署的合约,Gas 费又将上涨一个数量级。比如如果 B 链上的轻客户端需要验证 A 链上的资产,那么就需要计算哈希值是否正确。但不同区块链采用的哈希算法可能不同,如果 B 链上没有预编译 A 链采用的哈希算法,Gas 就会被大量消耗。(比如以太坊截至目前还没有实现 ECDSA 算法)
2 类轻客户端:时间哈希锁定
这里我们再提一种类似于轻客户端的实现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是特别活跃了。轻客户端获取原链的区块头,直接验证交易是否在链上,而时间哈希锁定则通过在原链上生成的一个随机值,利用哈希函数在安全时间内无法破解的性质,验证随机值是从原链生成的。
3 中继链与轻客户端
似乎到目前为止,「中继节点 + 轻客户端」的实现,除了 Gas 费的消耗有点高以外,已经非常完美了。但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中继节点 + 轻客户端」还有他的缺点。由于有一些链的智能合约并不具备图灵完备性(比如 BTC),我们无法在链上实现轻客户端。而且,这种方式的实现难度以及 Gas 费其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由于轻客户端是架设在两条 A 和 B 链之间的设施,如果要实现 N 条链之间的两两跨链,那么至少需要 N 平方个轻客户端。平方级的增长将很快变成一个庞大的数字,限制多链生态的真正繁荣。
那么类似 Layer2 的机制,是否可以将轻客户端放在某一条 Gas 费非常低、且智能合约是图灵完备的第三方链上呢?中继链的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只需要将 N 条链分别与中继链相连,部署 2N 个轻客户端即可满足跨链的要求。
目前最有名的跨链项目有 Cosmos 和 Polkadot,两者采用的都是基于中继链的多链多层架构。
04 MAP Protocol 的实现方式
MAP Protocol 基本采用了中继链加轻客户端的实现方式。在这基础上,MAP Protocol 使用 ZK 优化了轻客户端的证明过程。
南洋理工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主任刘杨教授提到:
中继链的架构不但可以进行多链扩展,也避免了跨链消息不安全的风险;独有的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轻客户端设计,减少了异构链开发难度的同时保证了跨链消息传输的安全性。通过兼容几乎所有的区块链并支持 DApps 在中继链上的原生部署,使 MAP Protocol 成为了跨链操作的核心组件,并有机会被证明为是跨链方案真正的未来。
详细解析请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如何用 Light Client & ZK 技术实现无特权角色跨链技术?》
参考资料:
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6sznqfc7.html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h5Detail/19308
https://learnblockchain.cn/article/1553
https://www.btcfans.com/article/61115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