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说|新概念「intent-centric」能否引领新一轮加密浪潮
NFT
Web3
支付
「创作者说」是 Foresight News 推出的一档对话专栏创作者栏目,我们会向每个月评选出的优秀创作者就市场热点话题发问并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文,博采众议,发掘更具深度的思考。
撰文:Foresight News 7 月优秀内容创作者
整理:Foresight News
在近期举办的巴黎 EthCC 和 ETHGlobal 会议上,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一个新的概念:「intent-centric(以意图为中心)」。7 月 25 日,Paradigm 发文将「intent-centric 的协议和基础设施」列为十个潜在趋势中的头号关注领域。一夜之间,intent 成为加密社区的焦点话题,有人惊呼,「intent 将引领下一波加密浪潮」。
在一部分人欢腾的时刻,也有一部分人对这个刚刚冒头的新概念一头雾水。「intent-centric」是什么?为什么加密社区如此看好?Foresight News 第二期「创作者说」或能为你解答这些疑惑。
本期「创作者说」主题为「新概念:『intent-centric』能否引领新一轮加密浪潮」,我们邀请到了 7 月 Foresight News 优秀创作者榜单中上榜的 ThePrimedia、白泽研究院、曼昆区块链、HashKey Tokenisation、Haotian、PermaDAO、jojonas 和 0xhhh,并特别邀请了「intent-centric」 研究者、Social Layer 创始人 Jiang,加入到本期的讨论。
围绕 intent-centric 这个话题,我们抛出了「如何理解这个概念?」、「会诞生哪些新的机遇?」、「能否带领加密行业走向新高峰?」和「有哪些使用场景?」这四个问题。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答案:
1、围绕「intent」的讨论已经成为以太坊社区的热门话题,Paradigm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将重点关注和投资「 intent-centric 的协议和基础设施」,谈谈你是如何理解 intent 这个概念的?
ThePrimedia: 以太坊正在迎来应用时代,相应的基础设施也会全方位的健全,intent 正是在这个语境中出现。它会给 Web3 应用与元宇宙 / 虚拟空间 / 数字社会的结合带来很好的想象空间。
白泽研究院: 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个例子:我在以太坊上有 1000 USDT,想在 Arbitrum 上购买尽可能多的 GLP,该如何去做?
- 打开一个跨链桥
- 连接钱包
- 将 1000 USDT 和少量用于支付 Gas 的 ETH 从以太坊转移至 Arbitrum
- 等待资产跨链完成
- 打开 Arbitrum 上的 GMX
- 购买 GLP
对于加密老手来说,这样的步骤已经驾轻就熟。然而对于 Web3 新用户来说,又要搞清楚概念,又要搞清楚步骤,又要小心翼翼,因为一步错,步步错。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新用户更喜欢使用 CEX 进行交易、质押,CEX 中的资产不分链,想怎么交易都可以。
intent-centric,以意图为中心,强调的是「意图」,「意图」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和基础设施的核心并不是关注准确的交易流程,而是关注用户的最终「意愿」。这个新叙事旨在消除上述新用户使用不同链 DApp 时所遇到的障碍。
在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中,用户只需签名一条消息,指定所需的结果即可,协议会计算完成这个结果所需的步骤,并将其外包给第三方网络(求解器 / 解决者)代表用户执行。例如,我们想要将 X 换成 Y,如下图所示,在当前的 DeFi 交易中我们需要执行具体的步骤,如何从 X 交换成 Y;但在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中,我只需表达我想要将 X 换成 Y 的指令即可,协议自动帮助我们完成这个指令背后涉及的步骤。
即,在意图协议中,用户的心理活动是:「完成这件事,我不在乎你怎么做,只要完成就好」。
那么再回到上面的例子,在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中,我只需要发出指令「我想在以太坊上用 1000 USDT 在 Arbitrum 上换取获得尽可能多的 GLP」,协议会将这其中涉及的每一个步骤外包给第三方网络帮我完成,只反馈给我最终结果:「已在 Arbitrum 上获得 xxx 数量的 GLP」。
曼昆区块链: intent-centric 字面意思是以用户意图为中心,背后的含义是帮助用户简化操作流程,让产品好上手。我觉得可以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也需要时常理解客户真正的 intent。客户可能事先接触了一些法律概念,形成了一些「前见」。但由于缺乏对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整体概念的了解,这些「前见」可能是错误的。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需要结合客户的商业模式和痛点,了解客户真正的 intent。所以,相较于法律知识,某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常识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常识能帮助法律从业者直击客户的 intent,极大减少沟通成本和交易摩擦,并提升交付质量。这也是法律服务领域如此细分的原因,例如,专注于医药行业的律师可能无法理解 Web3 行业客户的 intent,反之亦然。
HashKey Tokenisation: 我的个人理解是,intent 是对用户体验的改善。用户在链上交互的本意是确定的,例如某个用户的交易本意是用以太坊主网上的 USDC 尽量以最低价格购买 Arbitrum 上的一种 Token,使用哪种方式跨链、在哪个场所中进行交易是围绕 intent 进行的,要在具体在执行 intent 过程中解决。可以看出,intent 是简洁的,但执行 intent 的过程是繁琐的。所以 intent-centric 的设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用户只需要提出 intent,由相关基础设施来帮助用户实现 intent。
Haotian: 在我看来,Paradigm 这次提出的 intent-centric 是一次可以把 AIGC 人工智能和高度组合复杂的 DeFi 环境融合起来的新交易场景,可以大大降低普通用户进入 DeFi 的门槛,让 DeFi 拥有 CeFi 一样的入门级体验,是一次极好的交易 narritive。
PermaDAO: 意图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以太坊的运作过程,更关注用户的需求。可以这样理解,在意图概念之前,函数的定义或者智能合约,其实更关注以太坊自身的工作流程。
比如,A 向 B 发送资产,在意图的理解中,重点是 A 和 B 的发送和接收行为本身,而非发送资产的具体流程。
这在一个成熟的系统中是必经之路,传统编程语言也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之分,意图更接近后者,这标志着以太坊在多年发展后已经逐步过渡到成熟阶段,更关注开发者和用户体验。
jojonas: intent-centric 在我的理解里,就是从用户体验出发,一键解决用户需求。以现有 crypto 产品的使用体验来说,用户是「我想要购买一张 NFT,为此我需要先购买足够的加密货币,我要将这些加密货币提到对应的链上,我要找一个 NFT 市场,授权完成交易」。对于 intent-centric 产品而言,用户只要告诉产品他想要购买一张 NFT,提供信用卡,他就可以一次签名直接到手。不必去关心背后的繁杂概念。有点像智能家居,自定义一系列的指令和触发条件,然后就等自动执行了。它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本质上就是 PMF 的一个表现,产品一定会向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0xhhh: Intent-centric 在我的理解里核心在于从用户对交易签名变成用户对意图进行签名,而根据区块链可以根据用户的意图自行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路径;更抽象的来说是用户对期望的状态变换进行签名,而不是交易。
Jiang: 「intent-centric」就是以用户意图为中心,其实是一种更强调用户意图的声明式交互方式。
在编程里面,比较基础的编程语言通常是过程式的,你需要描述具体做一些什么步骤;而更高级的编程语言通常是声明式的,你表达要达到什么目标,编译器帮你生成相应的步骤,有更强的表达力,程序可以帮你做更多的优化。这是一种从「how to do」到「what you want」的范式变化。
「intent-centric」的设计也是这样,目前的区块链交互方式是过程式的,用户需要在不同的 APP,不同的合约,不同的链进行操作,执行一个个交易,但用户体验不佳,有很高的学习成本和误操作风险,这些中间层有很多优化的空间。如果过渡到以用户意图为中心的设计,用户只需要表达自己最终想达成的交互结果,让不同的中间件组合达成这个目标。这样将会更有利于普通用户使用 Web3 的产品。
2、intent 的出现刺激了对专用的 intent 层的需求,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诞生哪些新的机遇?
ThePrimedia: 资产的「确权与交易」相关的方向,是应用时代逐渐到来之际更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白泽研究院: 其实 Web3 领域早已实现「简单意图」了。例如,每次使用像 1inch 这样的 DEX 进行交易都是一个意图:你只需指定输入金额和滑点,然后让路由合约为你找到最佳交易路线。
回顾一下今年年初开始流行的「账户抽象」概念,ERC-4337 强调用户可以通过合约账户(智能账户)来为自己的交易编程,实现批量交易和自动化执行交易,以及自定义代币支付 Gas。其实细想一下,「账户抽象」也属于以意图为中心,只是实现的是用户账户层面的意图,将钱包转变为意图的入口。
在 intent-centric 概念被提出后,许多主要参与者目前都在构建以意图为中心的区块链,争做 Web3 的「意图层」,例如 Anoma、dappOS。它们都在构建第三方网络,虽然有些是链上,有些是链下,但第三方网络都是因帮助用户完成交易、实现用户的意图来获得奖励,因作恶而被扣除保证金。
除此以外,一些 DeFi DApp 也开始实现以用户的意图为中心,例如 Cow Swap 的限价订单和添加任意交易执行条件(ETH 价值超过 2000 美元自动卖出)。
预计以意图为中心会广泛应用于 Web3 服务中,例如:
- 遗产继承:如果钱包在六个月内没有发生交易,则允许指定继承人继承资产。
- 钱包的安全筛查:用户选择仅允许与具有某些审计证据的智能合约进行交互。
曼昆区块链: 最近 TG Bot 大热,让我觉得依托于人们日常高频使用的成熟 Web2 产品做一些 Web3 应用和插件是一条很好的赛道。在这个产品过剩的时代,谁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谁就能聚集所有的流动性。Web2 的平台和通信 APP,例如推特和 TG,具有受众广泛、用户停留时间长、使用频次高等特点,牢牢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寄生于这些注意力巨树身上,利用其业已完善的 intent-centric 设计,分食其流量,是一个已被验证的可行商业模式,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项目。
HashKey Tokenisation: 我认为对 intent 层的需求本身就诞生了很多机会,实现用户的 intent 要借助多项技术。例如,去中心化在链上解决用户 intent 困难程度要远高于中心化的方式,带来了隐私、跨链交互、预言机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 intent 层之外,这些解决 intent 的基础设施发展也值得关注。
还有目前的 intent 基本集中在链上交易方面,未来的新机会可能与 intent 种类的丰富有关,例如用户想要用 USDC 购买线下门票的操作。
Haotian: 整体而言,我认为机会分三种:
1)接口型 infra,接入用户 intent 的基础设施,包括 wallet、CEX 升级用户体验,做 AA 钱包的平台围绕交易场景等,可通过集成 AIGC 服务提供入口级服务。
2)自动化 AI 驯化 infra,强化当下的 AI 数据库模型,database 交易模型搭建,已有 defi 交易模型组合嵌套等,可深入挖掘 DeFi 场景的组合类型和交易情况,模拟各类用户进入的 intent 交易场景,提供丝滑的交易 infra 使用体验;
3)复杂 DeFi 模型 infra,在已有 AMM 基础上,精细化数据颗粒,进一步丰富交易场景,划分交易层级,满足更多用户,更细分垂直的不同需求,最终提升 DeFi 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深度。
PermaDAO: 实际上,意图就是外包复杂流程,让第三方分包主链、主要行为发起人的压力。这并不是全新思路,从各类 L2 、EVM 兼容链,再到 UniswapX 的 FLITER 机制,引入第三方已经是大家较为一致的思路,核心还是主链太贵和太慢,已经不能满足地址数超过 2 亿,并且越来越受到主流市场关注的以太坊,在现阶段的需求了。
回到专用意图层的需求,Paradigm 在文章中也提到意图层可以起到抗 MEV 的作用,如何跟目前的聚合器、质押节点甚至是中心化交易所的配合都是新的创业机会,可以这样认为,任意机构都可以是主链的意图层,甚至未来可以进入 NFT 、全链游戏等领域,成为通用的性能解决方案。
jojonas: 一,它是 mass adoption 的一个简明路径;谈及大规模应用,我们通常会想很复杂,但站在意图角度,用户只向你的产品提一个要求,而你的产品是否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需求;可以把很多专业知识做得很隐形,给用户一个「傻瓜」式体验。这里面会有很多新的机遇。
二,「多模态」聚合器。类似于 1inch,但从单一赛道向外拓展,在起点和终点间寻找最优路径。运筹学里有这个问题,多赛道最优最终可能优于单赛道最优的叠加。
三,AI 结合。看到 intent-centric 我第一个想到的其实是 autoGPT,这是一个用户只需输入目标任务,会自动拆解任务、规划执行的程序。二者的概念简直一模一样。未来 intent-centric 应用预计会有更多 AI 技术的结合,主要解决「理解自然语言并拆解为一系列任务」这一过程。
0xhhh: 我觉得短期来看我觉得跨链 Swap 的应用会因为做好 intent 层而获得很好的竞争优势。
Jiang: 我在研究的是基于 OCap 的去中心化授权机制,既有链上的授权机制,也有链下的授权机制。在以用户意图为中心设计的交互场景中,用户给出想要的交易目标(意图),也要给出相应的授权(许可),怎样更方便、灵活、精准的授权自己的链上权限,是很重要的,这里面有大量的设计空间。
3、有人认为,意图将带领加密行业走向新的高峰,你是否认同?请简单说明理由。
ThePrimedia: 认同。基于前述分析,加密行业的意图与交易的优化会极大的降低参与门槛,并创造更大的增量市场需求。
白泽研究院: 我非常同意这一点。
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能够让用户只签名一次就可以快速将 X 代币换成 Y 代币,而不用关心具体流程。而对 Crypto 交易非常熟悉的「老油条」可以成为第三方网络中的求解器,帮助用户将 X 换成 Y,并收取一部分费用。人人都可以成为求解器,第三方网络更像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去中心化外包服务网络。
对于 DeFi 老用户来说,这也许可有可无。但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将用户体验最简化、门槛最低化才能吸引更多用户从 CEX→DEX。
这也就是 intent-centric 为什么能够成为当前的热度话题和 Paradigm 投资焦点的原因, 虽然看似只是简化用户体验,但实则会在公链和应用层面进行全面迭代,将如今的密码朋克 Web3 转型成为一个能够被全球所有人轻松采用的 Web3。
曼昆区块链: 首先,不要被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和新叙事裹挟,要寻找概念背后的本质和叙事遵循的逻辑。我认为 intent-centric 说白了就是简单易用。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项目朝着这个方向发力了,例如一些社交类产品、法币出入金产品、DeFi 收益聚合器、账户抽象钱包、依托 TG 的交易 Bot 和撸空投 Bot 等等。
其次,在 intent-centric 上,Web3 需要向 Web2 好好学习。Web2 对 UI/UX 的优化深入产品的骨髓,苹果的 iOS 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 Web3 经常为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难用」,安装钱包和保存私钥这一步就阻拦了很多人和资产「上链」。Web3 想要实现 mass adoption,真正改变未来人们交易、工作、生活、娱乐的范式,必须要遵循简单易用的原则,使产品好上手。
最后,intent-centric 固然重要,但这是一个大而空的方向性概念,而非具体赛道。可以说,它对任何项目的开发者都有方向性的意义。至于「带领加密行业走向新的高峰」,我暂时还无法预见。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要脚踏实地做产品。
HashKey Tokenisation: 加密行业很容易诞生新概念,我认为目前 intent-centric 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如何去中心化地解决链上的用户体验问题,这是 Web3 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广义上讲,intent-centric 是解决用户体验的一个大集合。例如,用户交易时花费高昂 gas 费不是他的本意,所以 Layer 2 诞生了,能够解决一些用户本意之外的问题。这样看来,intent-centric 的理念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最近被抽象出来。
Haotian: intent-centric 确实是一个新叙事,可以把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做深度结合,而且能解决 DeFi 行业认知门槛过高的问题,促进加密交易场景的 Mass adoption。但是不是交易新巅峰,尚不能下定论。1)intent-centric 理想的话,能进一步降低 cefi 和 defi 的差距,为 defi 领域引入更多专业做市商和流动性;2)intent-centric 目前概念还比较虚,核心 infra 还在构建阶段,不确定会有什么新的创新增长点出来;3)当下 defi 繁荣和其潜在技术认知差有一定关联,因此有造富效应,但 intent-centric 会明显降低信息差,除非其能带动整体蛋糕扩大,仅存量市场的话未必有太大作用。
PermaDAO: 受到的限制越多,则具备更多的自由。因为需要自行适配多种方案和流程,则会对链上各环节保留相当程度的控制能力。比如 A 和 B 之间的交易,虽然要承担高昂的 Gas Fee,但是也会保留对资金的控制权。
引入意图,核心就是引入第三方,不可避免进行授权,可能是资产控制权,也可能是信息使用权,如果单一意图层或项目壮大,则链上的中心化趋势会逐步增强。
这当然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也会更方便监管,至于是否会带领加密行业走向新的高峰,则言之尚早。
jojonas: 暂时不清楚这么说的逻辑在哪里。在我看来,意图只是思路的梳理明确,这个概念激励所有行业的建设者冷静下来去想,用户真正要的是什么,怎么去实现,怎么做更好的交互。但思路的梳理并不能解决问题本身,好比一盏灯照亮了路,但该走哪里、该怎么走、以及迈开步子,还得看走路的人自己。把「带领」改成「指引」更合适。
0xhhh: 我觉得关键在于如果 intent 层可以做好的话,web3 就可以有比肩 web2 的用户体验,那个时候整个 web3 的蛋糕会变得巨大无比。
Jiang: 我认为「intent-centric」设计会简化很多交互流程,并且为链上和链下中间件提供很多优化的空间,带来新的红利,但也需要很多时间,我们应该保持耐心。
4、越来越多项目开始聚焦 intent,你能为 intent-centric 构思一个使用场景吗?
ThePrimedia: 元宇宙「社交与交易一体化」应用。
白泽研究院: 如果以意图为中心被广泛采纳,我认为未来的 DeFi 也会像现在的 CEX 一样分为专业版和简易版。专业版为当前版本,适合专业投资者。简易版适合新手投资者,其中的一些功能:
- 代币交换——用户选择「不限滑点快速交易」或「最大化交易结果」,仅签署一次交易便可完成不同路径的代币交换(如果要交换的代币分布在多条链上,甚至也可以做到同时在不同链流动性最好的 DEX 上分别交换,再自动跨链回原链上)。
- 有条件交易——与 CEX 一样可以挂单,(如果以太坊的价格达到 2000 美元,我打算全部出售),并且在满足条件时第三方网络自动执行交易。
- 稳定币质押——用户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或「保守」,第三方网络根据你的选择将你的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资金池。
- 一键跨链——根据用户能够接受的风险,筛选出最适合的跨链桥帮助用户完成资产跨链。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以意图为中心的 Web3 世界非常适合财富管理。不论是在 DeFi 还是为之专门构建的协议上,客户仅通过为投资组合创建意图,例如「创建一个稳定币投资组合,存款 5,000 美元,要求 5% 的年利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如果该稳定币挂钩低于 0.5%,自动赎回存款」,第三方网络就能够尽可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曼昆区块链: 设想这样一个智能钱包,它可以实现法币出入金,可以绑定信用卡,它具有社交恢复功能,它聚合了订单薄交易、聚合流动性挖矿、借贷等 DeFi 常用功能,它可以追踪链上巨鲸和聪明钱的交易并自动执行跟单,它拥有成熟的 NFT 和铭文交易市场,它有简洁实用的聊天功能,它能把区块链浏览器上复杂的交易记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解析给用户,它能按天按月按年按周期统计用户资产的涨跌,它集合了每种 Token 和 NFT 合集的详细信息和社交账号,它还集合了一些数据看板。它的移动端 APP 和浏览器插件功能一样。用户可以匿名实用它,但一些涉及法币和银行业务的功能只有 KYC 用户能够实用。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只要通过这个钱包就能实现。
HashKey Tokenisation: 从交易上,intent-centric 能够实现的功能有很多,例如给用户自己要进行的交易降低成本,也可以通过提出 intent,搜索链上的套利机会。
Haotian: 在交易所场景下,用户需完全剥离资产所属权,这导致用户无法确认资产是否被交易所挪用。若以 intent-centric 为基础 infra 的交易所,可以构建一套用户层级体系,针对用户的不同意图,划分用户的资产管理层级:1)小白代托管层,和现在的交易所一样;2)交易员层,和平台共管资产,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交易接口定制自主化服务,享受更高理财收益;3)专业做市商层,成为交易所的上游供应商,完全管理自主资产,仅通过交易所的流动性和复杂的交易场景获利。
PermaDAO: 可以用于改造目前的全链游戏,受限于链上空间的运作效率和价格,以往的链游要么素材置于链下,资产置于链上,或者极度压缩玩法和素材。
但是意图可以在同时保留资产上链的同时,确保第三方保管游戏素材上链或调用,这对于动辄数十 G 的传统 3A 大作而言,在技术上有改造为全链游的可能。
jojonas: 面向普通用户的量化交易。很多加密炒家并不是专业投资人士,需要借助一系列工具,甚至要买机器人来实现自己的投资思路。但毕竟有一些安全风险。如果基于 intent-centric,用户直接输入,在 ETH 的 3 日 MA 低于 xxx 时买入 xx% 且若前一天交易所净流入 ETH 超过 xxx 枚额外再买 xx%,预授权一笔资金,就不用管了。甚至有跟单系统的话,直接输入,跟单 xxx,亏损超过 10% 就放弃跟单。
0xhhh: 我觉得现在畅想 intent-centric 的应用场景还太早,反而是怎么设计出可以 permissionless intent mempool 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作为 intent mempool 反而需要克服几个难点: 1. intent 如何保证不被 DDOS 攻击 2. Intent 如何保证可以避免 MEV 得潜在影响 3. Permissionless Intent 存在被 DOS 攻击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利用订单流或者链下订单撮合的方式来达成更好的 Intent 执行的丝滑程度更为重要。
Jiang: 目前的 intent 设计主要围绕 DeFi 交易场景,处理复杂的交易操作流程,未来 intent 的场景会更加广泛,比如在全链上游戏中,用户只需要一次的授权,就能在游戏的各个步骤,而不需要每一次操作都重新签名,简化操作复杂性,让游戏体验更加流畅。
第一期创作者说详见:《创作者说|「蓝筹」NFT 大崩盘,这一次真的「死了」?》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